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是以菩萨,禀戒为师,明遵佛敕。虽行小罪,由坏大惧。谨洁无犯,轻重等持。息世讥嫌,恐生疑谤。(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39页
“是以菩萨”至“恐生疑谤”,共九句, 是说明大乘菩萨,必须三聚净戒,事理等持,才不至于自误误人。释迦世尊在涅磐时,教诫佛弟子:在佛灭后,以戒为师,依四念处而住。这不是很明白告诉我们,要事理等持净戒吗?所以凡是佛的嫡子——菩萨,事上应该禀受戒法以为师范。理上要明了通达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遵行佛的佛敕。唯有这样事理等持,是真佛子,能报佛恩。因此菩萨持戒,比较凡夫二乘更精密。虽作(行)小罪(轻戒),由于心中怀有起念即犯的警觉,无论轻重的戒法,都怕触犯,而非常谨慎受持,使菩萨戒体始终保持清净无暇。也可免除(息)世间人对佛教的讥嫌,不致于引起非佛教徒的疑谤,这就是自利利人的菩萨行啊!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