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尽。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2页

第六,引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略称婆沙论。此论有二百卷,唐.玄奘大师译,编在大正藏第二十七卷。“修行五悔”,在前面二谛并陈一科,所引智者大师的法华忏仪已说过,不再重述。著不尽,即大千世界不能容纳。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论云: 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1-252页

第五,引大智度论为证。说明菩萨常行事忏,应发殷重心,感恩心。生难遭想,遇赦想。五内悲痛,忏往悔来,痛哭流涕。如受刑得赦,如囚系出狱。自念如不蒙诸佛菩萨(大圣),说此忏悔法门,接受我的悔过,那必无法灭除罪业(抱罪),为罪业所系而轮回生死(守死),久经长劫,受苦无穷(受殃)。今遇知识,得闻此忏悔甘露之门,可得起死回生,怎不感恩欣庆,常行忏悔呢!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0页

第四,引大集经为证。此经共六十卷,编在大正藏第十三卷。所引经文,如文易解。除大障获大善,后面引有僧史事实证明。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全港明星演唱 般若心经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
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0页

第三,引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编在大正藏第十四卷。所引经文是证明,如弥勒菩萨,乃是后补佛,尚且二六时中,长行事忏。正衣者,端正衣冠。束体者,检束身体,如先沐浴,换新净衣,身仪严肃等。下膝著地,即长跪合掌。然后向十方诸佛说偈忏悔。我们是业重凡夫,岂可不常修忏悔。

关于所说忏语,可依一般通用的“往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偈。或效法弥勒菩萨所说忏悔偈也可以。此四句即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正属忏悔业障(一切过),第二句劝助众道德,是指其余九个行愿,故曰众道德。第三句即归命礼敬十方诸佛的忏悔主。第四句令得无上慧,即是以十大行愿,回向佛果菩提。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又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生。要须常然忏炬。(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0页

第二,又引经云:未指何经,想仍是最胜经,故曰又经云。前心指造罪之心,如云遮日。后心指忏悔之心,如炬破暗。所以律中说:有犯当忏悔,忏悔则清净。中国儒家也说:人非圣贤,谁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凡是佛子,应当知道:有如世间,无光明则黑暗生。学佛修行,不行事理双忏,则罪障无由忏除,也就不能成就三乘圣果。要须经常对十方三宝前,至诚忏悔,才得三垢消灭,善心生焉,诸佛护念,人天欢喜。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9-250页

第一,引金光明最胜经,唐.义净译。编在大正藏第十六卷。“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为正等觉或正遍知。此经文是华梵合举,故曰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这是佛智的总称。前面四种是佛的别智,即是四智菩提。“一切智”,证真谛,即观空的妙观察智。“净智”,证俗谛,即出假的成所作智。“不思议智”,证中道第一义谛,即空假不一不异的平等性智。“不动智”,转生灭的异熟识,为不生灭的无垢智,即是大圆镜智。

欲求佛智乃四智菩提的菩萨,也应理事双忏,灭除罪障,始能证得。为什么?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若无忏悔的因缘,业种不能消灭,智慧便无由开发。罪业与智慧,有如黑暗与光明。封闭黑暗之室必无光明,光天化日之下必无黑暗,理所必然,事所必然。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7-249页

这段答词,是一切佛弟子的座右铭,非大彻悟人,何能说此。众生无始轮回生死,总不出惑业苦三道,循环不息。今欲了生死,跳出三界轮回,必须截断此三道。欲断三道,又非理事双忏不可。所以寿公说:假如欲断烦恼障(道),修实相忏(理遣)合宜。如果欲断业障及报(苦)障,那就须修作法忏(事忏)。

理忏,是观一切罪业,皆是缘生无自性,心性本来清净(真如),诸业唯是真如净心随缘显现。了达有即非有(空),非有而有(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曰心亡罪灭两惧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事忏,则要身口意三业必恭必敬,归命于三宝之前。痛切说罪忏悔,雨泪翘诚。有万分精诚恳切的悔过心,有永不再作的断相续心。那就能得诸佛菩萨的威德加被,罪灭福生,善根顿发。到此时,每有灵瑞,是为事忏除罪之相。

似池华得日敷荣”以下四句,先举喻,后合法。用以说明修行事忏,方得胜益。污泥池中的莲华,得日光之照,必然开敷荣盛。尘垢积久的镜子,经过(遇)磨拭,必然清静光明,照天照地。罪垢众生就好比池华和尘镜,佛菩萨有如日光。 众生能如法忏罪,即如拭磨镜面的尘垢。以至诚归命为能感,佛菩萨的慈悲威德便能有应。感应道交,即把三障消除,三道截断,十二因缘一切皆灭。

“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亦名三道。“众罪”指佛弟子所作一切罪业,经过如法如律的作法忏(事忏),而得消除;那么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心,便可恢复本来清净(空),没有一切苦厄了。有如是利益,岂可误认为取相无功,不必事忏呢!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7页

讲:或有一类佛子,误解“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何必执取犯罪之相,从事种种作法忏悔,岂不增加心性本净的瑕垢吗?故有此问。殊不知,忏悔法门,分理与事。从理上名为实相忏,即是观罪性本空,作罪但从缘起,当体便是真如(空),心空则罪灭。从事上名为作法忏,即是律宗所说种种忏悔出罪羯磨。欲得罪灭心净,必须内勤理观,外加事忏,理事双扶,内外相济,可得复本净心,而证菩提也。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列有事上忏悔业障的行愿。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说有相无相二种安乐行,理忏即无相行,事忏即有相行。切不可执理废事或执事昧理,而迷失佛法中道圆融的教旨。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又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生。要须常然忏炬。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论云。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尽。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思大禅师行方等忏。梦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见三生。智者大师。于大苏山修法华忏证旋陀罗尼辨。沙门道超于道场中修忏。独言笑曰。无价宝珠我今得矣。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入善导道场。便游三昧。悲泣叹曰。自恨多年虚费光阴劳身心耳。高僧慧成学穷三藏。被思大禅师诃曰。君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示入观音道场证解众生语言三昧。经云。昼夜六时行上法者。如持七宝满阎浮提供养于佛。比前功德出过其上。经云。不能生难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见遗形。理宜端肃。涕零写泪欷歔咎躬。如入庙堂不见严父。故思大禅师行方等。而了见三生。高僧昙策入道场。而亲蒙十号。智者证旋陀罗尼辨。道超获无价宝珠。此皆投身忏门。归命佛语。致兹玄感。顿蹑圣阶。是以忏悔。剂至等觉。谓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故须洗涤。又法身菩萨尚勤忏悔。岂况业系之身。而无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清净。唯佛一人。南岳大师云。修六根忏。名有相安乐行。直观法空。名无相安乐行。妙证之时。二行俱舍。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责诸天所诃。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者宜暂思焉。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6-247页

“何得灭佛寿命”以下,是苛责不持戒之过。若不持戒,等于毁灭了佛的法身寿命。若能持戒,那就是佛的法身寿命常在不灭。若不持戒,便是破坏出世正道的规律威仪,等于毁灭正法。若能持戒,则能令正法久住世间。若不持戒,在僧团中不许共住,如大海不宿死尸。故曰:为和合海内之死尸,必被摈出僧团。若能持戒,则僧海澄清,和乐共处。若不持戒,就好比须达多长者园中的毒树。此园是长者请佛及僧常住说法之处,圣贤聚会,无有破戒比丘。如不持戒,那就必须摈出,有如花园中不许有一棵毒树,有了必须去除。不持戒的人,为三宝圣贤所责备,亦为三界诸天所苛骂,一切善神都不来亲近他,一切恶鬼会来扫其脚迹。

如梵网经菩萨戒第43轻戒说:“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故曰:“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不持戒的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生死,为阎罗王之管辖,故曰:“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最后寿公结劝曰:凡是有智慧的人,应当暂息狂心,三思而择其当行可行者行之。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住命之重宝。(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5-246页

“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是依大乘义林章引经中所说。谓戒行不清净,则身心不安稳,禅定不得成就也。所以寿公接着说: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缺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生慧。戒定慧生起次第,这是法尔因果,决定如是。如律中说到佛制戒的因缘,其中便有“令正法久住”。正法住世,即三宝住世不绝,故曰赎常住命之重宝。

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至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2010年5月12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又如今末代宗门中,学大乘人,多轻戒律,称是执持小行,失于戒急。所以大涅槃经佛临涅槃时,扶律谈常,则乘戒俱急。故号此经为赎常住命之重宝。何以故。若无此教,但取口解脱,全不修行。则乘戒俱失。(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3-244页

这一段文,先举今时佛门中的劣解偏行,次引经以明戒乘惧急的重要,后正苛责不持戒的过失。“如今末代宗门”,是指现今末法时代修禅一宗。“学大乘人” ,指一些口便说空,行在有中的大心人士。这二类佛弟子,一是偏于禅定一门,一是劣解无有正智,故多轻视戒律。谓持戒是执著,属于下根小乘人的行持。我是上根利智的大乘菩萨,度生要紧,开悟为先,持戒是不重要的事。故曰:失于急戒。戒于乘有四句:一者乘急戒缓,指大权示现,如济公是。二者戒急乘缓,如小乘比丘。三者乘戒惧缓,即一般没有信佛的人。四者戒乘惧急,如出家菩萨是。

寿公特引大涅的圣教,纠正轻视律仪的弊端。涅亦称泥洹,皆是梵语。此译圆寂,灭度。以德无不备称圆,障无不尽称寂。灭生死之因果,度生死之长流,称为灭度。涅槃经有二类:

一,属小乘者,在阿含部(大正藏第1卷)有:佛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白法祖译。大般涅槃经三卷,东晋.法显译。

二,属大乘者(大正藏第12卷)有:1.大般涅槃经(北本)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2.大般涅槃经(南本)三六卷,刘宋.慧严等增译。3.佛说大般泥洹经六卷,东晋.法显译。4.佛说方等般泥洹经二卷,西晋.竺法护译。5.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一卷,姚秦.鸠摩罗什译。6.佛临涅槃记法住经一卷,唐.玄奘大师译。

寿公所引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佛在经中详述持戒梵行之重要,广明法身之常住不灭。 所以中国佛门中,称此经为赎常住(三宝)命之重宝。寿公说:有此经,则“乘戒惧急”,即理事并重,行解兼有。若无此教,则一般自号大乘的佛弟子,但取口头解脱,全不真修实证,则乘戒惧失,理事与解行都有亏欠。

2010年5月11日星期二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智论云。若人弃舍此戒。虽山居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若有虽处高堂大殿好衣美食。而能行此戒者得生好处。及得道果。又大恶病中。戒为良药。大怖畏中。戒为守护。死闇冥中。戒为明灯。于恶道中。戒为桥梁。死海水中。戒为大舡。(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2-243页

第六,引大智度论所说为证。假如有人修种种苦行,住山住洞,不食人间烟火,这很难得。可是不持佛戒,那就与禽兽无异,不足为贵。反过来,假使不能修苦行,而且养尊处优,丰衣美食,可是能持佛净戒的话,现生能得名闻利养,来生得生人天好处,如作天帝人王,或生富贵豪族,乃至证得三乘出世的道果,如阿罗汉,辟支佛,或如观音,势至等。从这二方面比较起来,凡有智者,必当以戒为师,严持净戒。何况,佛制的出家在家戒法,是含摄世间的理论道德,包括了止恶行善,自利利他。是离苦得乐,成圣成贤的唯一芳规轨则。如能持佛净戒,确是如恶病中得良医良药,使你却病延年。若能持在家五戒,即有二十五位护戒神,常随守护。见于大正藏五二卷,道宣律师感通录所载。再说,戒是清凉池,能满足一切渴乏者。戒是福田衣,持戒则如裸者得衣。戒如摩尼珠,能雨物济贫穷。戒如大明灯,能消长夜(生死)。戒如坚牢船,能度生死海。戒如慈悲母,持戒则如子得母。戒如璎珞珠,持戒则如商人得主,具足法财。因此梵网经菩萨戒本说:是故诸佛子,宜发大勇猛,于诸佛净戒,护持如明珠。未成佛道间,安获五种利:一者十方佛,愍念常守护。二者命终时,正见心欢喜。三者生生处,为诸菩萨友。四者功德聚,戒度悉成就。五者今后世,性戒福慧满。此是佛行处,智者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