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34~236页

讲解:菩萨行门,虽然含摄世出世间的一切善事,而归纳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寿公已把定慧均等,中道圆融的道理,大略以问答解释过。再将戒学要持犯无著,但未犯当慎持,有犯当忏悔的正义,开示后学,俾有所遵循。此段问词,是依楞严与法句经所说起问。把误解大乘,何必持戒,还不如放纵三业,随意作为(放旷纵横),只要观空(虚怀),无不是道(履道),岂不是很好的邪见,完全揭发出来。

殊不知, 楞严是顿悟渐修法门。所悟是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净心圆明觉妙,觅之不可得。理则顿悟,事需渐修。故经中详述四种清净持戒的教诲,那里可以误解为不要持戒。问词所引二句楞严经文,经意在持戒要从心念上著力,不要但有检束身业。可是众生的身口,有名相可说,有动作行为可见,能得指名立相,加以对治约束。而众生的意念,既非身口(非身), 要从那里去约束呢!(无所束)因此楞严经的后半部,都是开示如何检束心身,使其复本清净的宝贵圣言量。法句经的二句, 是在教诫佛弟子,要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不可偏执。若不知“戒性如虚空”,此是无解无慧。“持者为迷倒”。此指执著持戒事相而无智慧。那是虽有戒行,也属痴迷颠倒,是为不可。

答:此破执情。非祛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倒。(待续)

寿公所作解答,约执著自己如何持戒,见别人处处犯戒,而起讥嫌毁谤之心,如是持戒,属于迷倒。这是今日佛门中的对症良药,希望一切好心学佛的四众弟子,都能记取寿公所说 :“此破执情,非祛(除)戒德。” 如印光大师开示说:“只管自己,莫管他人。只看好样子,莫看坏样子。见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戒的功用,在防非止恶,如果因持戒反而增加过失,那就不应该(实为迷倒)。

3 条评论:

吾话真心@杨同学 说...

大耳洞同修,

请问您可以为我解释一下,阿赖耶识真妄和合的道理吗?感恩您!

大耳洞 说...

如来藏,本具一切功德法,但因为不守自性故生无明,因此改名为赖耶识,什么是不守?就是不认识自己了,就如穷子不认识爸爸一样的道理(法华经信解品),这就是妄了,为何说妄呢?因为把自己如来藏的功德法财当成是外面的东西作取舍,取你喜欢顺的,舍你不喜欢逆的,而不晓得顺逆都是你自己的功德法财,这就是一种虚妄取舍了。

真是指你用着自己的心去取你要的, 舍你不要的, 而你所取舍的都是你自己的东西, 这不是妄是什么?故名真妄和合啦。所以说:只要我们晓得妄是什么,当下即是真,就是这个道理了。

智情 说...

大耳洞同学你好。你的解释浅白易懂,一看就明白了。谢谢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