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如何执相称礼佛。徇文云诵经。违大士之诚言。失诸佛之深旨。
答:此虽约理而述。且无事而不显。从事而施。又无理而不圆。理事相成。方显斯旨。夫言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者。此是破其能所之见。何者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是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不闻不受持者。不闻则无法义可观。不受持则非文字可记。如是持经。有何间断。亦是说者无示。听者无得。然虽约理。非为事外之理。既不离事。即是理中之事。此乃正礼时无礼。当持时不持。不可依语而不依义。而兴断灭偏枯之见乎。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9-232页
这一段问答,是寿公恐有一类佛子,闻文殊菩萨所说,敬礼无所观,不闻不受持的偈颂后。误认为佛门中的礼佛诵经,是违背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意旨,落在断灭空的邪见网中。那真是醍醐变为毒药,其过非细。故再慈悲解说学佛要依义莫依语,要理事圆融。“修多罗”,是梵语,译为契经。广义说,三藏十二分教,都可称为修多罗,因都能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狭义说,十二分教中,有一分名为修多罗,即诸经文的长行文是。“甚深”,指诸法空性,佛经中谈到毕竟空的名为甚深修多罗。
答词先举文殊的偈颂,虽然都约清净心的理性来说,可是并不否定净心能显一切事相。若从缘起施为的事相当体看,那法法皆归于平等的空理,没有一法是例外(不圆)。通达诸法实相,无相(理)无不相(事),相依相成废二不立一,才与中观的教旨符合(方显斯旨)。接着解析文殊偈意,是在破众生执有能所之边见。以心空故,则不见能礼,以无有所观故,则无有所礼,此即能礼所礼性空寂。如是观智存于心目之间,那在礼佛诵经时,不是仅礼一佛二佛,仅诵一卷二卷经文,心如虚空之广大无边,身同法界之遍一切处,这是约空间说。若约时间,则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乃至烦恼无尽,我此礼敬读诵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时空无尽的行持,那是称法界行,终日修行,而心身中无修行的执著,故曰不闻不受持。再说,不闻不受持者,是约虽然闻法受持,但能了知名义互为客,一切言语文字,都是方便假施设,没有名义的实性可得。见月则忘指,过河不用筏,故曰:“无法义可观(可执著),非文字可记(假施设故)。” “如是持经,有何间断。” 这二句,正示要如此修行,诵经礼佛无间断,那就有如佛所说的:“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 说者无示,听者无得。” 也与龙树菩萨所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的中观思想相合。“然虽约理”至“而兴断灭偏枯之见乎!”是以理事无碍,性相融即之佛法正义,释明修而无修(礼时无礼,持时无持),不可依语而失义,妄起外道的断灭见,或误执化城为宝所,那是要不得的。
6 条评论:
杨同学:
“万善:菩提者,以行入无行。以行者,缘一切善法;无行者,不得一切善法。岂可滞理亏行,执行违理。”
哗,将高境界啊?说的这么深!于我的认识:行一切善不落有无,故名觉吾者。如果不行一切善法又怎么能入无生呢?一般上的人不理解行而不行,故以为不行就是行,实际不可能从有会变成无的。 就如人人皆有佛性,但如果没有修,那有也等于无,故法华经说佛种从缘起就是指这个道理了。
比如:你把钱放在家里但忘记放在哪处,故你去找肯定找到钱,但你不能说你有得到钱,因为本来就是你的钱又怎可以说有得呢?如果你没有放钱在家里,那任你怎样找也找不到的,不是吗?这就是得而不得,即是说你得到的还是你自己的,即是“以行者缘一切善法入无行”。你去找就是缘,故后面那句话是问你知道有钱在家但你不去找怎可能得到钱用呢?即是岂可。。。。。
大耳洞同修轻安: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感恩您抽时为我解答,您的话于我受用非浅!阿弥陀佛。合十
大耳洞同学,
很生活化的表达!!若能把深奥难懂的义理,如此浅白的表达出来,相信许多人都能看得明白哦。。。谢谢您的分享!
如是义理,必要信解行证。方得受用。
醍醐灌頂
文/宇文龍
【明慧學校】成語「 醍醐灌頂」源於佛教用語,比喻以智慧灌輸於人,使人徹悟。
「醍醐」是指從牛乳中反覆提煉出的精華。在涅槃經中,把它比喻佛性,是五味之一,並將它視為「世間第一上味」。而且它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佛教常用「醒醐」比喻「無上法味」(最高教義)、「佛性」等。
「灌頂」,原來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時的儀式:取四海之水裝在寶瓶中,流注新王之頂,象徵新王已享有「四海」的統治權力。密宗沿用此法,在僧人升任阿捨黎(規範師)時,「以甘露水而灌佛子之頂,令佛種永不斷故。」(見《大日經疏》卷十五)
唐詩中就有引用「醍醐灌頂」的。像顧況的《行路難》詩:「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白居易的《嗟落發》:「有如醒醐灌,坐受清涼樂。」又有《西遊記》第三十一回:「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便好似醒醐灌頂,甘露滋心。」
三藏十二部
三藏即经、律、论,十二部即佛说经分为十二类,亦称十二分教,即长行、重颂、孤起、譬喻、因缘、无问自说、本生、本事、未曾有、方广、论议、授记。
在佛门中,我们经常会听人说到「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但很多人不太清楚「三藏十二部」所指的具体内容,下面根据《君友会大藏经》记载分别作简要的介绍。
「三藏十二部」中的三藏是指佛教的经、律、论三藏。「十二部」是指佛陀所说法,依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别。
具体来说,「三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求品载,藏,是「摄」之义,即总摄一切所应知之意。若依觉音之说,则藏为「谙记」之义,即以谙诵之法而师徒口传。另据《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经》卷中载,藏为「器」之义,即容受所应知之一切教法之意。大众部与其它部派在三藏之外另加杂藏(本生因缘等),犊子部另加咒藏(真言、陀罗尼)而成立四藏。法藏部另加咒藏与菩萨藏,大众部之一说部另加杂集藏与禁咒藏,成实论加上杂藏与菩萨藏,六波罗蜜经加上般若波罗蜜多藏与陀罗尼藏,五者合称五藏。此外,经藏与律藏二者,或声闻藏与菩萨藏两者,并称为二藏。
「三藏」中的经藏,音译素怛缆藏、修多罗藏,意译契经藏。即指佛所说之经典,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有关佛陀教说之要义,皆属于经部类。
律藏,音译毗奈耶藏、毗尼藏,意译调伏藏。佛所制定之律仪,能治众生之恶,调伏众生之心性。有关佛所制定教团之生活规则,皆属于律部类。
论藏,音译阿毗达磨藏、阿毗昙藏,意译作对法藏。对佛典经义加以论议,化精简为详明,以决择诸法性相;为佛陀教说之进一步发展,而后人以殊胜之智能加以组织化、体系化的论议解释。论藏又称论部。
在《大乘庄严经论》卷四中举出了设立「三藏」之九种原因,即:
一、为对治疑惑,故设立修多罗。
二、为对治受用之二边,即令远离乐行之边、苦行之边,故设立毗尼。
三、为对治自心之见取,故设立阿毗昙。
四、为说三学,故设立修多罗。
五、为成就戒学、心学,故设立毗尼。
六、为成就慧学,故设立阿毗昙。
七、为讲说法及义,故设立修多罗。
八、为成就法及义,故设立毗尼。
九、为通达法及义,故设立阿毗昙。
在《释氏要览》卷中亦援引《阿毗达磨集论》之说,谓经藏乃用以对治疑烦恼,律藏对治受用二边之随烦恼,论藏对治自见取执之随烦恼。此外,西藏喇嘛教以三藏配于三毒,而谓律藏可断除贪欲,经藏可断除瞋恚,论藏可断除愚痴。
有关三藏的先后次第,尚无定论,若就三藏结集的先后而言,则其次第为经、律、论;若就行修之顺序而言,则为律、经、论。若将此三藏配于三学,则经相当于定学、律相当于戒学、论相当于慧学。同时,经亦包含戒、定、慧三学,律包含戒、定二学,论唯包含慧学。
在诸宗中,凡是以经立宗者,如华严宗、净土宗、密宗、日本日莲宗等,皆称为经宗;以律立宗者为律宗,如我国南山律宗;以论立宗者为论宗,如俱舍宗、成实宗、三论宗等。又精通三藏之各藏者,分别称为经师、律师或论师。造论弘扬佛教者,称为论主或论师。精通三藏之法师称为三藏法师、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单称三藏。在我国,三藏之翻译家亦称三藏,例如称玄奘三藏、真谛三藏等。
「十二部」是佛所说的法,按照其叙述形式与内容分成的十二种类。又作十二分教、十二分圣教、十二分经。即:
一、契经,音译修多罗,即契于理契于机之佛教经典,又作长行。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之教说,即一般所说之经。
二、应颂,与契经相应,即以偈颂重复阐释契经所说之教法,故亦称重颂。这可以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理解。从形式上看,文句字数有定,与古诗相似,这是从梵文、巴利文沿袭而来的文体,一般称为偈颂。从内容上看,都是对长行内容的复述,故称应颂或重颂。应者,「顺应长行」;重者,「重宣其义」。
三、记莂,又作授记。本为教义之解说,后来特指佛陀对众弟子之未来修证果位所作的印记。通俗地说就是经典中所记载的佛陀明确告诉弟子何时可以成佛的经文。据《璎珞经》讲有八种授记,《法华经》第六品专名「授记品」。
四、讽颂,又作孤起。全部皆以偈颂来记载佛陀之教说。与应颂不同者,应颂是重述长行文中之义,此则以颂文颂出教义,故称孤起。也就是不依前面长行文的意义,单独发起的偈颂。
五、自说,佛陀未待他人问法或者无请问佛法者,而佛自行开示教说的经文。如《阿弥陀经》,名「自说经」。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多是弟子先请问,佛再作答,于一问一答中深入开来。而自说一体,是指弟子们不知提问,而佛从大事因缘出发,认为教义重大,即便无人求法请问,也要主动开示众生。
六、因缘,记载见佛闻法,或佛说法教化之因缘,如诸经之序品。如《大智度论》卷三十三:「说诸佛法本起因缘,佛何因缘说此事,修多罗中有人问故,毗柰耶中有犯是事,故结是戒,一切佛语缘起事,皆名尼陀那。」如来说法必有因缘,即经中见佛闻法因缘,及佛说法教化本末因缘之处,如诸经「序品」。因缘是有关该经在甚么情况下,为解决甚么问题,对甚么人而说的等等记述,属于交代背景、主题、性质、目的等内容。
七、譬喻,佛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容易开悟的经文。如《法华经》中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八、本事,载本生谭以外之佛陀与弟子前生之行谊。也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许多有关佛讲述某菩萨或弟子过去几生几世所作所为的种种因缘事业,此类即称为本事经,如《法华经》中的「药王菩萨品」即是其例。
九、本生,记载佛陀前生修行之种种大悲行。凡经中佛说自身往昔行菩萨道时,修诸苦行,利益众生所行因缘之经文,名「本生经」。如《佛本生经》中就讲述了佛陀在过去世修行时,为鹿、为鹰等动物舍己度化众生的故事。
十、方广,字面意思是宣说广大深奥之教义的经文。宽泛点说,即一切大乘经之通称,又指词广理正,广辨诸法甚深真理的经。凡属宣讲菩萨道的教理,弘扬菩萨行的法门,均属方广,是为教化大乘菩萨的大乘经典的通名,如《大方广佛华严经》。对于方广经典,《菩萨地持经》卷三云:「十二部经,唯方广部,是菩萨藏,余十一部,是声闻藏。」小乘的方广经,唯以语广,此类经文,名「方广经」。
十一、希法,又作未曾有法。记载佛陀及诸弟子希有之事。此是形容佛在说法中显现出来的种种神力、吉祥、瑞相的经文。之所以称名「未曾有」,是因为这些瑞相在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从来未曾有的境界,众弟子同声赞叹:「未曾有」而得名。如经中说诸天身量,大地震动,旷古稀有,以及佛力不可思议之事的经文,名「未曾有经」。
十二、论议,记载佛论议抉择诸法体性,分别明了其义,是一切论书的通称。论议是佛法经典的主要形式,即「以理论议,明辩法相。」如佛为声闻乘说「苦集灭道」四圣谛之义理。在文体上显示为「一问一答」或「直发精义」的两种,显示了佛说法的活泼亲切。
此十二部,大小乘共通。然而诸经中有人称惟方广为大乘独有之经;有人认为除记莂、自说、方广外,其余九部皆属小乘经;也有人认为除因缘、譬喻、论议外,其余九部皆属大乘经;或有人以为譬喻、本生、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又有以为除自说、譬喻、论议外之九部为九部经。惟九部与十二部二种分类中,九部之说法较为古老,但却较有力。上所谓九部经,又作九分教、九部法。又此十二部究摄于经律论三藏之何种藏中,古往今来亦有不同的说法。
为了方便后人记忆这十二部经的名称,古人将十二部经编成了一首偈颂:
长行重颂并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
因缘譬喻及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
论议共成十二部,详如大论三十三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