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瞥起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唯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离贪著。潜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尽修禅之妙轨。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舍。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32页
这段问意, 是执著但净其心(净念)的正行,而否定一切助行。不明正行为主,助行为伴,正助要相须,故有此问。“六念法门”。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等六种。“十种观相”。是指天台十乘观法:一者观不思议境。二者真正发菩提心。三者善巧安心。四者破法遍。五者识通塞。六者调适道品。七者对治助开。八者知位次。九者能安忍。十者离法爱。“徇”即循。“徇想缘尘”,即指前面说的六念,乃至种种修行的有为事相,都是随着妄想,攀缘六尘境界所起,完全违背如如不动的心性,故曰:瞥起乖真。何如无念无为,没有一切想念作为,这是真修啊!
2 条评论:
到彼岸 在 中的 解释:
梵語 pāramitā。音譯作波羅蜜多、波羅蜜、波囉弭多。又作度無極、度、事究竟。指由生死之此岸到解脫涅槃之彼岸。諸經論之闡釋各有不同。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八,以此語通於已到、當到二義,而謂佛為已到彼岸,菩薩為當到彼岸。又梁譯攝大乘論釋卷九,分別到彼岸為三種:(一)隨所修行得究竟無餘。(二)入真如為究竟,如眾流以歸海為終極。(三)得無等果。解深密經卷四則謂,到彼岸有無染著、無顧戀、無罪過、無分別、正迴向等五因緣。此外,諸部般若經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波羅蜜;華嚴經離世間品、金光明最勝王經最淨地陀羅尼品等,別加智、願、神力、法,或方便、願、力、智等而為十種波羅蜜;另有常、樂、我、淨等四種波羅蜜之說。〔勝鬘經顛倒真實章、觀普賢菩薩行法經、賢劫經卷二至六、大智度論卷五十三、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九〕(參閱「波羅蜜」3445)#p3084
六念的內容,如『雜阿含經』卷二0(大正二‧一四五中)說: [P50]
「當念佛功德:此如來,應,等正覺,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念法功德:於世尊正法律,現法,離諸熱惱,非時,通達,緣自覺悟」。
「念僧功德:善向,正向,直向,等向,修隨順行,謂向須陀洹,得須陀洹,向斯陀含,得斯陀含,向阿那含,得阿那含,向阿羅漢,得阿羅漢:如是四雙八士,是名世尊弟子僧。具足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供養、恭敬、尊重之處,堪為世間無上福田」。
「念戒功德:自持正戒,不毀、不缺、不斷、不壞,非盜取戒,究竟戒,可讚歎戒,梵行戒,不憎惡戒」。
「念施功德:自念布施,心自欣慶捨除慳貪,雖在居家解脫心施,常施,樂施,具足施,平等施」。
「念天功德:念四王天,三十三天,炎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 [P51] 在天。清淨信戒(聞施慧),於此命終,生彼天中,我亦如是清淨信、戒、施、聞、慧,生彼天中」(1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