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4月30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34~236页

讲解:菩萨行门,虽然含摄世出世间的一切善事,而归纳不出戒定慧三无漏学。寿公已把定慧均等,中道圆融的道理,大略以问答解释过。再将戒学要持犯无著,但未犯当慎持,有犯当忏悔的正义,开示后学,俾有所遵循。此段问词,是依楞严与法句经所说起问。把误解大乘,何必持戒,还不如放纵三业,随意作为(放旷纵横),只要观空(虚怀),无不是道(履道),岂不是很好的邪见,完全揭发出来。

殊不知, 楞严是顿悟渐修法门。所悟是心性自清净,诸法唯一心,净心圆明觉妙,觅之不可得。理则顿悟,事需渐修。故经中详述四种清净持戒的教诲,那里可以误解为不要持戒。问词所引二句楞严经文,经意在持戒要从心念上著力,不要但有检束身业。可是众生的身口,有名相可说,有动作行为可见,能得指名立相,加以对治约束。而众生的意念,既非身口(非身), 要从那里去约束呢!(无所束)因此楞严经的后半部,都是开示如何检束心身,使其复本清净的宝贵圣言量。法句经的二句, 是在教诫佛弟子,要行解并重,福慧双修,不可偏执。若不知“戒性如虚空”,此是无解无慧。“持者为迷倒”。此指执著持戒事相而无智慧。那是虽有戒行,也属痴迷颠倒,是为不可。

答:此破执情。非祛戒德。若见自持他犯。起讥毁心。戒为防非。因防增过。如斯之类实为迷倒。(待续)

寿公所作解答,约执著自己如何持戒,见别人处处犯戒,而起讥嫌毁谤之心,如是持戒,属于迷倒。这是今日佛门中的对症良药,希望一切好心学佛的四众弟子,都能记取寿公所说 :“此破执情,非祛(除)戒德。” 如印光大师开示说:“只管自己,莫管他人。只看好样子,莫看坏样子。见一切人皆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戒的功用,在防非止恶,如果因持戒反而增加过失,那就不应该(实为迷倒)。

2010年4月29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六念法门。十种观相。虽称助道。徇想缘尘。瞥起乖真。何如净念。

答:无念一法。众行之宗。微细俱亡。唯佛能净。故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况居凡地又在初心。若无助道之门。正道无由独显。且六念之法。能消魔幻。增进功德。扶策善根十观之门。善离贪著。潜清浊念。密契真源。皆入道之要津。尽修禅之妙轨。似杖有扶危之力。如船获到岸之功。力备功终。船杖俱舍。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32页

这段问意, 是执著但净其心(净念)的正行,而否定一切助行。不明正行为主,助行为伴,正助要相须,故有此问。“六念法门”。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天,念舍等六种。“十种观相”。是指天台十乘观法:一者观不思议境。二者真正发菩提心。三者善巧安心。四者破法遍。五者识通塞。六者调适道品。七者对治助开。八者知位次。九者能安忍。十者离法爱。“徇”即循。“徇想缘尘”,即指前面说的六念,乃至种种修行的有为事相,都是随着妄想,攀缘六尘境界所起,完全违背如如不动的心性,故曰:瞥起乖真。何如无念无为,没有一切想念作为,这是真修啊!

2010年4月28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文殊云。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甚深修多罗。不闻不受持。如何执相称礼佛。徇文云诵经。违大士之诚言。失诸佛之深旨。

答:此虽约理而述。且无事而不显。从事而施。又无理而不圆。理事相成。方显斯旨。夫言心同虚空故敬礼无所观者。此是破其能所之见。何者心同虚空。不见能礼。无有所观。则无所礼。如是礼时。非对一佛二佛。心等太虚身遍法界。不闻不受持者。不闻则无法义可观。不受持则非文字可记。如是持经。有何间断。亦是说者无示。听者无得。然虽约理。非为事外之理。既不离事。即是理中之事。此乃正礼时无礼。当持时不持。不可依语而不依义。而兴断灭偏枯之见乎。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9-232页

这一段问答,是寿公恐有一类佛子,闻文殊菩萨所说,敬礼无所观,不闻不受持的偈颂后。误认为佛门中的礼佛诵经,是违背佛菩萨度化众生的意旨,落在断灭空的邪见网中。那真是醍醐变为毒药,其过非细。故再慈悲解说学佛要依义莫依语,要理事圆融。“修多罗”,是梵语,译为契经。广义说,三藏十二分教,都可称为修多罗,因都能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狭义说,十二分教中,有一分名为修多罗,即诸经文的长行文是。“甚深”,指诸法空性,佛经中谈到毕竟空的名为甚深修多罗。

答词先举文殊的偈颂,虽然都约清净心的理性来说,可是并不否定净心能显一切事相。若从缘起施为的事相当体看,那法法皆归于平等的空理,没有一法是例外(不圆)。通达诸法实相,无相(理)无不相(事),相依相成废二不立一,才与中观的教旨符合(方显斯旨)。接着解析文殊偈意,是在破众生执有能所之边见。以心空故,则不见能礼,以无有所观故,则无有所礼,此即能礼所礼性空寂。如是观智存于心目之间,那在礼佛诵经时,不是仅礼一佛二佛,仅诵一卷二卷经文,心如虚空之广大无边,身同法界之遍一切处,这是约空间说。若约时间,则如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乃至烦恼无尽,我此礼敬读诵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时空无尽的行持,那是称法界行,终日修行,而心身中无修行的执著,故曰不闻不受持。再说,不闻不受持者,是约虽然闻法受持,但能了知名义互为客,一切言语文字,都是方便假施设,没有名义的实性可得。见月则忘指,过河不用筏,故曰:“无法义可观(可执著),非文字可记(假施设故)。” “如是持经,有何间断。” 这二句,正示要如此修行,诵经礼佛无间断,那就有如佛所说的:“不坏假名,而说实相。” “ 说者无示,听者无得。” 也与龙树菩萨所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的中观思想相合。“然虽约理”至“而兴断灭偏枯之见乎!”是以理事无碍,性相融即之佛法正义,释明修而无修(礼时无礼,持时无持),不可依语而失义,妄起外道的断灭见,或误执化城为宝所,那是要不得的。

2010年4月27日星期二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续答:略引祖教。理事分明。不可灭佛意而毁金文。据偏见而伤圆旨。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9页

寿公在引述佛及祖师的言教释疑后, 教诫佛弟子,切不可执空废有,成为空乱意菩萨, 而起谤佛(灭佛意)谤法(毁金文)的罪业。 也不可自是非他,偏执无修是真修, 而伤害“修而无修”的宗旨。

2010年4月25日星期日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续答:法华忏云。当礼拜时。虽不得能礼所礼。然影现法界。一一佛前皆见自身礼拜。(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8页

再引智者大师的法华三昧忏仪中所说,当礼拜时,虽然能所皆空,但在一真法界中,有称性缘起的影像显现。如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所说:“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净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此即四种礼佛的发智清净礼,亦名实相礼。这是成就如来功德的要素,岂可轻视为未具真修。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续答:文殊云。心不生灭故。敬礼无所观。内行平等。外顺修敬。内外冥合。名平等礼。(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8页

“心不生灭”,即是观心如虚空,不生不灭,此名内空。“敬礼无所观”,即是观心实相,观佛亦然,此名外空。虽然内外皆空,而空性的心(内行平等),不碍缘起有的礼拜(外顺修敬)。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故曰内外冥合。这是四种礼佛的第三,名为平等礼。如法华经中常不轻菩萨,内存平等之心,见四众佛弟子,皆如佛想的恭敬礼拜。故虽被人毁谤打骂,仍曰:我不敢轻慢汝等,汝等皆当作佛。如果是这样的礼拜,不仅是真修,而且速得成佛,释迦世尊就是例证。

2010年4月24日星期六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续答:三藏勒那云。发智清净礼者良由达佛境界。慧心明利。了知法界本无有阂。由我无始顺于凡俗。非有有想。非阂阂想。今达自心虚通无阂。故行礼佛随心现量。礼于一佛即礼一切佛。礼一切佛即是礼一佛。以佛法身体用融通故。礼一拜遍通法界。如是香华。种种供养例同于此。六道四生同作佛想。(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7页

勒那摩提又称勒那跋提,译为宝意,中印度人。精通三藏,故曰三藏勒那。是在我国的后魏时,到中国洛阳译出究竟一乘宝性论四卷,十地论二十卷。并通中国话,常讲法华经。有一日在讲经时,天帝遣使来迎往天宫讲华严,师怡然微笑,告众诀别化于法座。都讲维那,同时入灭,载于华严经传记。寿公引述他说四种礼佛中的发智清净礼,以释对行道礼佛,未具真修之疑。所谓达佛境界,佛的境界,即是一心二门的诸法实相。通达一切法无相无不相,名为达佛境界。慧心明利,即依诸法三性而修一心三观,所成就中道观智。以三观契入法界一切法,有即非有(空),非有而有(假)。 空有本来无碍(中)。但由众生无始无明妄想,执为实有,互为妨碍。今因三观智明利,通达诸法为一心,本来清净如太虚空;世出世法皆是一心所现,缘起性空,圆融无碍。所以能礼之心,与所礼之佛。 都是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 常别常同,六道四生, 同作佛想,此名发智清净礼。这种礼佛,岂可谤为未具真修耶!

2010年4月23日星期五

万善第四义 ~ 性相融即



若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 即入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假使能依本集(万善同归集)所说圆修十义 (1.理事无碍 2. 权实双行 3. 二谛并陈 4. 性相融即 5. 体用自在 6. 空有相成 7. 正助兼修 8. 同异一际 9. 修性不二 10. 因果无差 ) 而修十善,那就是最究竟圆满,可成就福慧具足的佛果。(释性梵著述 第92页)

何谓 “性相融即” ?

众生的真如净心, 是万法之本, 具不变随缘二义,及真如生灭二门。 真如与不变是性, 生灭与随缘是相。 性是相之体, 相是性之用;体用不离, 故性相融即。如清凉国师所著普贤行愿品疏云:“指其心源,二际而不一,千变而非多。事理交彻而两亡,性相融即而无尽。 若秦镜之互照, 犹帝珠之相含,重重交光, 历历齐现。 诸佛心内众生, 新新作佛; 众生心中诸佛, 念念证真。” 性与相, 有如水乳和合, 虽一味而能所宛然,互遍互摄。毁相者, 是不识心之用。拨性者, 是不识心之体。若迷一心二门, 体用皆非; 悟入一心二门, 则有体有用。 或有众生, 见金刚经所说:“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 不了此是破相显性教,便误解为性相皆空,堕在断灭见中。心即无有相用,体亦无可依存。体用双亡,即是空见外道。 寿公慈悲, 特假设问答,以破众生执空之见, 而显性相融即之义。

[出万善同归集讲义 第180页]

万善第三义 ~ 二谛并陈



若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 即入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假使能依本集(万善同归集)所说圆修十义 (1.理事无碍 2. 权实双行 3. 二谛并陈 4. 性相融即 5. 体用自在 6. 空有相成 7. 正助兼修 8. 同异一际 9. 修性不二 10. 因果无差 ) 而修十善,那就是最究竟圆满,可成就福慧具足的佛果。(释性梵著述 第92页)

何谓 “二谛并陈” ?

真谛即理性,俗谛即事相。如同波水,动湿一际,故曰并陈。如后面集文说:“真不待立而常现,俗不待遣而自空。”又如中论说:“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所以虽然二谛并陈,在修行的过程上,必须由俗入真,方证菩提。今所问者,即是不明此意,执真废俗,有同前面所说,执理废事,认为不须建立事相道场,是为不可。例如宋朝苏东坡,平常曾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就是触目菩提,举足皆道。理上虽无时无处不有,事上却处处时时难有。所以苏东坡临终对人说:明知无不是,却著不得力。结果还是随业流转生死去,岂不可悲可惜!

[出万善同归集讲义 第130页]

万善第二义 ~ 权实双行



若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 即入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假使能依本集(万善同归集)所说圆修十义 (1.理事无碍 2. 权实双行 3. 二谛并陈 4. 性相融即 5. 体用自在 6. 空有相成 7. 正助兼修 8. 同异一际 9. 修性不二 10. 因果无差 ) 而修十善,那就是最究竟圆满,可成就福慧具足的佛果。(释性梵著述 第92页)

何谓“权实双行”?

“权”即一心万行,方便进修,名为是心作佛,这是属于化门,也就是心生灭门。实”即万行一心,心外无法,名为是心是佛,这是属于真际,也就是心真如门。一心与万行,心作与心是,同体不二,寂照同时,一心二门,法尔双行。由实施权,从真起化,实外无权,无有偏废。开权显实,由迹得本,权外无实 ,岂有异殊。权实冥合,无碍双行。凡夫二乘,乃至权教菩萨,因为不了权实双行,乃成佛的不二法门, 故所有修作,不能顺合一心二门的心性,则不得成就佛果菩提。寿公故假设问答而解说之,俾令凡有见闻者,皆能称性(实)起修(权),全修(权)即性(实),不仅互不妨碍,而且彼此不离。

[出万善同归集讲义 第89页]


万善第一义 ~ 理事无碍



若发大菩提心,自度度人, 即入三贤十圣的菩萨阶位。假使能依本集(万善同归集)所说圆修十义 (1.理事无碍 2. 权实双行 3. 二谛并陈 4. 性相融即 5. 体用自在 6. 空有相成 7. 正助兼修 8. 同异一际 9. 修性不二 10. 因果无差 ) 而修十善,那就是最究竟圆满,可成就福慧具足的佛果。(释性梵著述 第92页)

何谓 “理事无碍” ?

理者。一真法界之性也。事者。一切世间之相也。盖真如不守自性。随缘成一切法。故一切法全理。而不碍众相之发挥。真理全事。而不碍一性之明现。十回向品云。于有为界。示无为法。而不灭坏有为之相。于无为界。示有为法。而不分别无为之性。理事相望 。融通无碍。互有不同。

[出华严经疏]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续答:若礼拜则屈伏无明。深投觉地。致敬之极。如树倒山崩。业报差别经云。礼佛一拜。从其膝下至金刚际。一尘一转轮王位。获十种功德。一者得妙色身。二出言人信。三处众无畏。四诸佛护念。五具大威仪。六众人亲附。七诸天爱敬。八具大福报。九命终往生。十速证涅槃。(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6页

此段文,是解释礼佛不可有我慢礼,要以恭敬至诚礼佛。则能屈(降)伏无明(烦恼),最后皆得成佛(深投觉地)。怎样才是诚敬礼呢?寿公举出一个譬喻,如树倒山崩。再引业报差别经所说,恭敬礼佛一拜,能得作转轮圣王及十种功德。“金刚经”者,地层最底之处,名为金刚际, 亦名金刚轮际。 俱舍论中说,器世间,风轮最下,其上水轮,水凝结为金轮,於金轮上有九大山,妙高山处中而住。金刚际即金轮之极下际也。

2010年4月22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论云。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如何。

答:譬如逆水张帆。犹云得往。更若张帆顺水。速疾可知。坐念一口。尚乃八十亿劫罪消。行念功德。岂知其量。故偈云。行道五百遍。念佛一千声。事业常如此。西方佛自成。(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5页

问词中 “论云” ,不知出自何论,无从查考。所疑问者,即行道念佛与坐念功德,是否相同?答词中举彼论所答释疑外,更以四句偈,说明行道念佛的殊胜。行道五百遍,即绕佛经行五百匝。忙的人,不能一向专念,亦无暇常绕佛经行。如果每日能有五百遍绕佛,念一千声阿弥陀佛,日日如此,没有间断。同时具足信愿,也可往生西方安乐国,一生圆成佛道,故曰:西方佛自成。若无信愿,虽如是行亦不得往生西方也。

2010年4月21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有人久修不证者何耶。

答:经云。众生心如镜。镜垢像不现。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5页

或有见他人久修净业,而无感应,亦不见圣境,而生疑惑者。寿公举经中佛说的话:众生的心,就好比一面镜子,镜面久积尘垢,当然不能照现众像。这是必然的道理,何得有疑。

2010年4月20日星期二

何谓虚空?



何谓虚空?[法相辞典 - 朱芾煌]

一解 瑜伽五十三卷十四页云:复次虚空云何?谓唯诸色非有所显;是名虚空。所以者何?若处所行都无所得;是处方有虚空想转。是故当知此唯假有;非实物有。

二解 显扬一卷十五页云:虚空者:谓诸心心法所缘外色对治境界性。

三解 显扬二卷八页云:虚空者:谓色对治所缘境界。

四解 成唯识论二卷四页云:离诸障碍,故名虚空。

五解 杂集论二卷十页云:虚空者:谓无色性。容受一切所作业故。无色性者:谓唯违于色,无性相法,意识境界;是名虚空。意识境界者:谓法界摄故。唯违色言、为别受等共有真如、择灭非择灭无常性等。虽兔角等、亦是无性;然彼不与诸法相违。以彼唯是毕竟无故。又兔角等、非唯违色。由与受等诸法共故。是故唯说与色相违。无性相言、为别受等无色之法。何以故?受等自体、是有性相;非无性相故。

六解 五蕴论七页云:云何虚空?。谓若容受诸色。

七解 俱舍论一卷三页云:虚空但以无碍为性。由无障故,色于中行。

八解 俱舍论六卷十五页云:经部师说:唯无所触、说名虚空。谓于暗中无所触对,便作是说:此是虚空。

九解 品类足论一卷七页云:虚空云何?谓体空虚、宽旷无碍,不障色行。

十解 入阿毗达磨论下十四页云:容有碍物,是虚空相。此增上力、彼得生故。能有所容受,是虚空性故。此若无者:诸有碍物、应不得生。无容者故。如世尊说:梵志当知;风依虚空。婆罗门曰:虚空依何?佛复告言:汝问非理。虚空无色,无见无对,当何所依。然有光明,虚空可了。故知实有虚空无为。此体若无;风何依住。说无色等言、何所依因。有光明、何所了别。了龟毛等不因此故。


2010年4月19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相现之时。真伪何辨。云何分别而取舍耶。

答:若取, 如取虚空。若舍, 如舍虚空。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5页

有人疑问,所现之相,是佛是魔,怎样去分别其是真是伪, 真者当取,伪者当舍呢?答词,即明要有不取不舍的中道正观,只管一心正念,念念相续。真者,则益增其胜妙相。伪者,则不遣自除。

2010年4月18日星期日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诸法实相。无善恶相。云何有现耶。

答:虽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诸法无相能示有相。行者行道不念有相。不念无相。但念念功成。其相自现。犹如盆水处于密室。虽无心分别众像自现。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24页

问意:是执空之人,闻说行道念佛,如水澄镜净,众像皆现。疑与实相无相之教意不合,故曰:云何有相耶? 答词, 即以法性虽然空寂,业相丝毫不亡。诸法无相,而能示现无不相,此名实相,何得有疑。凡是真实修行净业的行人,终日绕行念佛,而无能念所念的执著,无念而念, 念而无念。但念念如此三业恭敬专精,系缘佛境,此名恭敬,长期,无余,无间修。何况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 回向发愿心)五念 (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自然能得成就净业,欲见弥陀及安乐净土,其相自现。此即教中现行熏种子,种子起现行的教理,怎么疑与教意不合呢!寿公再举一盆净水,放置在无风吹动的房内,则在水中,可现众物色像的譬喻。拿来形容行道念佛,已得心一境性的人,虽然不起分别心,但在其净心中,众像自现。

2010年4月17日星期六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行道礼拜。未具真修。祖立客舂之愆。佛有磨牛之诮。故智论云。须菩提于石室悟了法空得先礼佛。四十二章经云。心道若行。何用行道。豁然诠旨。何故非违。

答:若行道礼拜时不生殷重。既无观慧又不专精。虽身在道场。而心缘异境。著有为之相。迷其性空。起能作之心。生诸我慢。不了自他平等能所虚玄。傥涉兹伦深当前责。南泉大师云。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秖是不许分剂心量。若无如是心。一切行处。乃至弹指合掌。皆是正因。万善皆同无漏。始得自在。百丈和尚云。行道礼拜慈悲喜舍。是沙门本事。宛然依佛敕。秖是不许执著。法华忏云。有二种修。一事中修。若礼念行道。悉皆一心。无分散意。二理中修。所作之心。心性不二。观见一切悉皆是心。不得心相。普贤观经云。若有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于一弹指顷。除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劫生死之罪。行此法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尚。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且行道一法。西天偏重。绕百千匝。方施一拜。经云。一日一夜行道志心报四恩。如是等人得入道疾。绕塔功德经云。勇猛勤精进坚固不可坏。所作速成就。斯由右绕塔得妙紫金色相好庄严身。现作天人师。斯由右绕塔。华严忏云。行道步步过于无边世界。一一道场皆见我身。南山行道仪云。夫行道障尽为期。无定日限。若论障尽。佛地乃亡。心灼灼如火然。形翘翘如履刃。仪云。若从来不行道业。相无因而现。经云。众生如大富盲儿。虽有种种宝物。而不得见。今行道用功。垢除心净。如翳眼开明。如水澄镜净众像皆现。亦如日照火珠于火便出。

2010年4月16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欲真持经。应念实相。既忘能所。诵者何人。若云心口所为。求之了不可得。究竟推检。理出何门。

答:虽观能念所诵皆空。空非断空。不阂能诵所持为有。有非实有。不空不有。中理皎然。执无则堕其邪空。没有则成其偏假。是以一心三观。三观一心。即一而三相不同。即三而一体无异。非合非散。不纵不横。存泯莫羁是非焉局。常冥三谛。总合一乘。万行度门。咸归实相。又所难念诵有妨禅定者。且禅定一法。乃四辨六通之本。是革凡蹈圣之因。摄念少时故称上善。然须明沉掉消息知时。经云。如坐禅昏昧。须起行道念佛。或志诚洗忏。以除重障。策发身心。不可确执一门以为究竟。故慈愍三藏云。圣教所说正禅定者。制心一处。念念相续。离于昏掉。平等持心。若睡眠覆障。即须策动念佛诵经。礼拜行道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万行无废。所修行业回向往生西方净土。若能如是修习禅定者。是佛禅定与圣教合。是众生眼目。诸佛印可。一切佛法等无差别。皆乘一如成最正觉。皆云。念佛是菩提因。何得妄生邪见。故台教行四种三昧。小乘具五观对治。亦有常行半行种种三昧。终不一向而局坐禅。金刚三昧经云。不动不禅。离生禅想。法句经云。若学诸三昧。是动非是禅。心随境界生。云何名为定。起信论云。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乃至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惟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 。是以若能通达。定散俱得入道。若生滞阂。行坐皆即成非。南岳法华忏云。修习诸禅定。得诸佛三昧。六根性清净菩萨。学法华具足二种行。一者有相行。二者无相行。无相安乐行。甚深妙禅定。观察六情根。有相安乐行。此依劝发品。散心诵法华。不入禅三昧。坐立行一心。念法华文字。行若成就者。即见普贤身。是以智者修法华忏。诵至药王焚身品云。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顿悟灵山如同即席。乃至密持神咒。灵贶照然。护正防邪。降魔去外。制重昏之巨障。灭积劫之深痾。现不测之神通。示难思之感应。扶其广业殄彼余殃。仰凭法力难思。遂致安然入道。是以或因念佛而证三昧。或从坐禅而发慧门。或专诵经而见法身。或但行道而入圣境。但以得道为意。终不取定一门。惟凭专志之诚。非信虚诞之说。

2010年4月15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经中秖赞如说修行。深解义趣。勤求无念。默契玄根。云何劝修广兴唱诵。

答:若约上上圆根。大机淳熟无诸遮障。顿了顿修。若妄念不生。何须助道。大凡微细想念。佛地方无。故安般守意经序云。弹指之间。心九百六十转。一日一夕十三亿意。意有一身。心不自知。犹彼种夫也。是知情尘障厚。卒净良难。若非万善助开。自力恐成稽滞。又若论福业。遍行门中。万行庄严。不舍一法。皆能助道。显大菩提。具足十种受持。亦无所阂。故法华经云。尔时千世界微尘数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尊颜。而白佛言。世尊。我等于佛灭度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此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以知登地菩萨非独为他解说。尚自发愿诵持。何况初心。而不禀受。但先求信解悟入。后即如说而行。口演心思。助开正慧。若未穷宗旨。且徇文言。虽不亲明。亦熏善本。般若威力。初后冥资。于正法中。发一微心。皆是初因。终不孤弃。

2010年4月12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


台教云。疑者言。大乘平等。何相可论。今言不尔。秖由平等。镜净故诸业像现。令止观研心。心渐明净。照诸善恶。如镜被磨万像自现。是知不有而有。无性缘生。有而不有。缘生无性。常冥实际。中道泠然。欣戚不生。分别情断。虚怀寂虑。何得失之所惑乎。又若讽诵遗典。受持大乘。功德幽深。果报玄邈。如经佛亲比校。譬如一人辨若文殊。教化四天下人。皆至一生补处。格量功德。不如香华供养方等经典。得下等宝。又阿难疑审七佛现身证明。实有此事。又如说修行。得上等宝。受持读诵。得中等宝。香花供养。得下等宝。法华经云。供养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众生。乃至皆得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不如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又经云。若人读诵经处。其地皆为金刚。但肉眼众生不能见耳。南山感通传云。七佛金塔中有银印。若诵大乘者。以银印印其口令无遗忘。普贤观经云。若七众犯戒。欲一弹指顷除灭百千万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者。乃至欲得文殊药王诸大菩萨持香花住立空中侍奉者。应当修习此法华经。读诵大乘念大乘事。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大般若经云。无诸恶兽。岩穴寂静。而为居止。所谓闻法。昼夜六时。勤加赞讽。声离高下。心不缘外。专心忆持。贤愚经云。行者欲成佛道。当乐经法。读诵演说。正使白衣说法。诸天鬼神悉来听受。况出家人。出家之人乃至行路诵经说偈。常有诸天随而听之。是故应勤诵经说法。已上皆是金口诚谛之言。非是妄心孟浪之说。是以志心诵者。证验非虚。常为十方如来释迦文佛密垂护念。赞言善哉。授手摩头。共宿衣覆。摄受付嘱。随喜威加。乃至神王护持。天仙给侍。金刚拥从。释梵散华。成就福因。等法界虚空之际。量校量功德。胜恒沙七宝之施缘。乃至凡质通灵。肉身不坏。舌变红莲之色。口腾紫檀之香。闻一句而毕趣菩提。诵半偈而功齐大觉。书写经卷。报受欲天。供养持人。福过诸佛。可谓法威德力不思议门。万瑞千灵因兹而感。三贤十圣从此而生。亘古该今从凡至圣。三业供养十种受持。尽禀真诠传持不绝。今何起谤。而断转法轮乎。

2010年4月11日星期日

你們是我的星光




你們是我的星光


沒經過碰撞 火花該怎麼綻放
被擊倒之前出現的是你肩膀
就憑一股倔強翻越不可能的牆
要用每一道傷 跟自己比賽茁壯
你們是我的星光 留著眼淚陪我成長
回憶在擁抱裡燦爛 你們是我的星光
讓我能驕傲回頭望 曾經用生命歌唱
約定了和你再仰望 同一片星光
我終於明白跌倒不等於是投降
散場只為了體會重逢有多溫暖
擦乾淚水站上夢想舞臺正中央
但我卻更渴望  世界為了你鼓掌
你們是我的星光 留著眼淚陪我成長回憶在擁抱裡燦爛
你們是我的星光
讓我們驕傲回頭望 曾經用生命歌唱
約定了和你再仰望 同一片星光
看見你眼裡散發光芒
我擁有照亮孤單黑夜的力量 
朝著未來去闖 你們是我的星光
留著眼淚陪我成長 
回憶在擁抱裡灿烂
你們是我的星光 讓我們驕傲回頭望曾經用生命歌唱
約定了和你再仰望 同一片星光
是我的星光 驕傲回頭望
曾經用生命歌唱 
約定了和你再仰望 同一片星光

诸佛菩萨是我的星光。。在这黑暗的星际里。。
指引着我。。守护着我。。

2010年4月3日星期六

最美好的一年



昨天终于看了想看很久的本地制作中文电影,“舞虎大日子”。电影插曲很好听,歌词也很有意思,所以放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最美好的一年

每一天 我练习 如何过的好一点

不停的试验 幸福的配方有那一些

爱过的经验 让我发现 宁愿先苦后甜

回到起点 我问自己对谁想念


我的昨天 来不及回想 已失去焦点

是一种错觉 还是我走的太快 太远

笑过得脸 哭过得眼 都埋在后花园

它将会陪着我走过花开花谢


我最美好的一年 即将要开始上演

流泪的情节是为了让快乐有理由出现

我最美好的一年 爱不再是一个含糊的预言

我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你们都在身边


万善同归集卷(一)性相融即



问: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有好境。取即成魔。何得著相兴心而希冥感耶。

答:修行力至。圣境方明。善缘所生。法尔如是。故将证十地。相皆现前。是以志切冥加。道高魔盛。或禅思入。微而变异相。或礼诵恳志。暂睹嘉祥。但了惟心。见无所见。若取之则心外有境。便成魔事。若舍之则拨善功能。无门修进。摩诃论云。若真若伪。惟自妄心现量境界。无有其实。无所著故。又若真若伪。皆一真如。皆一法身。无有别异。不断除故。智论云。不舍者。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不受者。诸法实相毕竟空。无所得故。

万善同归集卷一终


2010年4月1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一)二谛并陈



问:经云。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一念不生。天真顿朗。何得唱他佛号。广诵余经。高下轮回前后生灭。既妨禅定但徇音声。水动珠昏宁当冥合。

答:夫声为众义之府。言皆解脱之门。一切趣声。声为法界。经云。一一诸法中。皆含一切法。故知一言音中包罗无外。十界具足三谛理圆。何得非此重彼。离相求真。不穷动净之源。遂致语默之失。故经云。一念初起。无有初相。是真护念。未必息念消声方冥实相。是以庄严门内。万行无亏。真如海中。一毫不舍。且如课念尊号。教有明文。唱一声而罪灭尘沙。具十念而形栖净土。拯危拔难。殄障消冤。非但一期暂拔苦津。托此因缘终投觉海。故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又经云。受持佛名者。皆为一切诸佛共所护念。宝积经云。高声念佛。魔军退散。文殊般若经云。众生愚钝。观不能解。但令念声相续。自得往生佛国。智论云。譬如有人初生堕地。即得日行千里。足一千年满中七宝。以用施佛。不如有人于后恶世称一佛声其福过彼。大品经云。若人散心念佛。乃至毕苦。其福不尽。增一阿含经云。四事供养。一阎浮提一切众生功德无量。若有众生。善心相续。称佛名号。如一□牛乳顷。所得功德过上不可思议。无能量者。华严经云。住自在心念佛门。知随自心所有欲乐。一切诸佛现其像。故飞锡和尚高声念佛三昧宝王论云。浴大海者。已用于百川。念佛名者。必成于三昧。亦犹清珠下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念佛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既契之后。心佛双亡。双亡定也。双照慧也。定慧既均。亦何心而不佛。何佛而不心。心佛既然。则万境万缘。无非三昧也。谁复患之。于起心动念高声称佛哉。故业报差别经云。高声念佛诵经。有十种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惊怖。三声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声不入。六令心不散。七勇猛精进。八诸佛欢喜。九三昧现前。十生于净土。群疑论云。问名字性空。不能诠说诸法。教人专称佛号。何异说食充饥乎。答若言名字无用。不能诠诸法体。亦应唤火水来。故知筌蹄不空。鱼兔斯得。故使梵王启请转正法轮。大圣应机弘宣妙旨。人天凡圣咸禀正言。五道四生并遵遗训。听闻读诵利益弘深。称念佛名往生净土。亦不得唯言名字虚假不有诠说者乎。论云。问何因一念佛之力。能断一切诸障。答如一香栴檀改四十由旬伊兰林悉香。又譬如有人用师子筋以为琴弦。其声一奏。一切余弦悉皆断坏。若人菩提心中。行念佛三昧者。一切烦恼一切诸障。皆悉断灭。大集经云。或一日夜。或七日夜。不作余业。志心念佛。小念见小。大念见大。又般若经云。文殊问佛云。何速得阿耨菩提。佛答。有一行三昧。欲入一行三昧者。应须于空闲处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昼夜常说。智慧辨才终不断绝。是知佛力难思。玄通罕测。如石吸铁。似水投河。慈善根力。见如是事。志心归者。灵感昭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