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4日星期五
2010年8月21日星期六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待续)
续答: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0页
第三,引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姚秦.鸠摩罗什译,编在大正藏第十四卷。所引经文是证明,如弥勒菩萨,乃是后补佛,尚且二六时中,长行事忏。正衣者,端正衣冠。束体者,检束身体,如先沐浴,换新净衣,身仪严肃等。下膝著地,即长跪合掌。然后向十方诸佛说偈忏悔。我们是业重凡夫,岂可不常修忏悔。
关于所说忏语,可依一般通用的“往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偈。或效法弥勒菩萨所说忏悔偈也可以。此四句即是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第一句正属忏悔业障(一切过),第二句劝助众道德,是指其余九个行愿,故曰众道德。第三句即归命礼敬十方诸佛的忏悔主。第四句令得无上慧,即是以十大行愿,回向佛果菩提。
2010年5月17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9-250页
第一,引金光明最胜经,唐.义净译。编在大正藏第十六卷。“三藐三菩提”,是梵语,译为正等觉或正遍知。此经文是华梵合举,故曰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这是佛智的总称。前面四种是佛的别智,即是四智菩提。“一切智”,证真谛,即观空的妙观察智。“净智”,证俗谛,即出假的成所作智。“不思议智”,证中道第一义谛,即空假不一不异的平等性智。“不动智”,转生灭的异熟识,为不生灭的无垢智,即是大圆镜智。
欲求佛智乃四智菩提的菩萨,也应理事双忏,灭除罪障,始能证得。为什么?因为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这是千古不易的道理。若无忏悔的因缘,业种不能消灭,智慧便无由开发。罪业与智慧,有如黑暗与光明。封闭黑暗之室必无光明,光天化日之下必无黑暗,理所必然,事所必然。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待续)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7-249页
这段答词,是一切佛弟子的座右铭,非大彻悟人,何能说此。众生无始轮回生死,总不出惑业苦三道,循环不息。今欲了生死,跳出三界轮回,必须截断此三道。欲断三道,又非理事双忏不可。所以寿公说:假如欲断烦恼障(道),修实相忏(理遣)合宜。如果欲断业障及报(苦)障,那就须修作法忏(事忏)。
理忏,是观一切罪业,皆是缘生无自性,心性本来清净(真如),诸业唯是真如净心随缘显现。了达有即非有(空),非有而有(假),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故曰心亡罪灭两惧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事忏,则要身口意三业必恭必敬,归命于三宝之前。痛切说罪忏悔,雨泪翘诚。有万分精诚恳切的悔过心,有永不再作的断相续心。那就能得诸佛菩萨的威德加被,罪灭福生,善根顿发。到此时,每有灵瑞,是为事忏除罪之相。
“似池华得日敷荣”以下四句,先举喻,后合法。用以说明修行事忏,方得胜益。污泥池中的莲华,得日光之照,必然开敷荣盛。尘垢积久的镜子,经过(遇)磨拭,必然清静光明,照天照地。罪垢众生就好比池华和尘镜,佛菩萨有如日光。 众生能如法忏罪,即如拭磨镜面的尘垢。以至诚归命为能感,佛菩萨的慈悲威德便能有应。感应道交,即把三障消除,三道截断,十二因缘一切皆灭。
“三障”,即烦恼障,业障,报障,亦名三道。“众罪”指佛弟子所作一切罪业,经过如法如律的作法忏(事忏),而得消除;那么色受想行识的五阴身心,便可恢复本来清净(空),没有一切苦厄了。有如是利益,岂可误认为取相无功,不必事忏呢!
2010年5月15日星期六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7页
讲:或有一类佛子,误解“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 何必执取犯罪之相,从事种种作法忏悔,岂不增加心性本净的瑕垢吗?故有此问。殊不知,忏悔法门,分理与事。从理上名为实相忏,即是观罪性本空,作罪但从缘起,当体便是真如(空),心空则罪灭。从事上名为作法忏,即是律宗所说种种忏悔出罪羯磨。欲得罪灭心净,必须内勤理观,外加事忏,理事双扶,内外相济,可得复本净心,而证菩提也。所以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中,列有事上忏悔业障的行愿。法华经安乐行品中,说有相无相二种安乐行,理忏即无相行,事忏即有相行。切不可执理废事或执事昧理,而迷失佛法中道圆融的教旨。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又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生。要须常然忏炬。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论云。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尽。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思大禅师行方等忏。梦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见三生。智者大师。于大苏山修法华忏证旋陀罗尼辨。沙门道超于道场中修忏。独言笑曰。无价宝珠我今得矣。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入善导道场。便游三昧。悲泣叹曰。自恨多年虚费光阴劳身心耳。高僧慧成学穷三藏。被思大禅师诃曰。君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示入观音道场证解众生语言三昧。经云。昼夜六时行上法者。如持七宝满阎浮提供养于佛。比前功德出过其上。经云。不能生难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见遗形。理宜端肃。涕零写泪欷歔咎躬。如入庙堂不见严父。故思大禅师行方等。而了见三生。高僧昙策入道场。而亲蒙十号。智者证旋陀罗尼辨。道超获无价宝珠。此皆投身忏门。归命佛语。致兹玄感。顿蹑圣阶。是以忏悔。剂至等觉。谓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故须洗涤。又法身菩萨尚勤忏悔。岂况业系之身。而无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清净。唯佛一人。南岳大师云。修六根忏。名有相安乐行。直观法空。名无相安乐行。妙证之时。二行俱舍。
答:若烦恼道理遣合宜。苦业二道。须行事忏。投身归命雨泪翘诚。感佛威加。善根顿发。似池华得日敷荣。若尘镜遇磨光耀。三障除而十二缘灭。众罪消而五阴舍空。最胜王经云。求一切智净智不思议智不动智三藐三菩提正遍知者。亦应忏悔灭除业障。何以故。一切诸法从因缘生故。又经云。前心起罪如云覆空。后心灭罪如炬破暗。须知炬灭暗生。要须常然忏炬。弥勒所问本愿经云。弥勒大士善权方便安乐之行。得致无上正真之道。昼夜六时正衣束体。下膝著地向于十方。说此偈言。我悔一切过。劝助众道德。归命礼诸佛。令得无上慧。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论云。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尽。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思大禅师行方等忏。梦梵僧四十九人。命重受戒。倍加精苦。了见三生。智者大师。于大苏山修法华忏证旋陀罗尼辨。沙门道超于道场中修忏。独言笑曰。无价宝珠我今得矣。东都英法师讲华严经。入善导道场。便游三昧。悲泣叹曰。自恨多年虚费光阴劳身心耳。高僧慧成学穷三藏。被思大禅师诃曰。君一生学问。与吾炙手。犹未得暖。虚丧工夫。示入观音道场证解众生语言三昧。经云。昼夜六时行上法者。如持七宝满阎浮提供养于佛。比前功德出过其上。经云。不能生难遭之想。今生末世但见遗形。理宜端肃。涕零写泪欷歔咎躬。如入庙堂不见严父。故思大禅师行方等。而了见三生。高僧昙策入道场。而亲蒙十号。智者证旋陀罗尼辨。道超获无价宝珠。此皆投身忏门。归命佛语。致兹玄感。顿蹑圣阶。是以忏悔。剂至等觉。谓有一分无明。犹如微烟。故须洗涤。又法身菩萨尚勤忏悔。岂况业系之身。而无重垢。所以十八不共法中。三业清净。唯佛一人。南岳大师云。修六根忏。名有相安乐行。直观法空。名无相安乐行。妙证之时。二行俱舍。
2010年5月14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何得灭佛寿命坏正律仪。为和合海内之死尸。作长者园中之毒树。众圣所责诸天所诃。善神不亲恶鬼削迹。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诸有智者宜暂思焉。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6-247页
“何得灭佛寿命”以下,是苛责不持戒之过。若不持戒,等于毁灭了佛的法身寿命。若能持戒,那就是佛的法身寿命常在不灭。若不持戒,便是破坏出世正道的规律威仪,等于毁灭正法。若能持戒,则能令正法久住世间。若不持戒,在僧团中不许共住,如大海不宿死尸。故曰:为和合海内之死尸,必被摈出僧团。若能持戒,则僧海澄清,和乐共处。若不持戒,就好比须达多长者园中的毒树。此园是长者请佛及僧常住说法之处,圣贤聚会,无有破戒比丘。如不持戒,那就必须摈出,有如花园中不许有一棵毒树,有了必须去除。不持戒的人,为三宝圣贤所责备,亦为三界诸天所苛骂,一切善神都不来亲近他,一切恶鬼会来扫其脚迹。
如梵网经菩萨戒第43轻戒说:“若佛子!信心出家,受佛正戒,故起心毁犯圣戒者,不得国王地上行,不得饮国王水。鬼言大贼,若入房舍城邑宅中,鬼复常扫其脚迹。一切世人咸皆骂言:佛法中贼。”故曰:“居国王之地,生作贼身。”不持戒的人生生世世,不得解脱生死,为阎罗王之管辖,故曰:“处阎罗之乡,死为狱卒。”最后寿公结劝曰:凡是有智慧的人,应当暂息狂心,三思而择其当行可行者行之。
2010年5月13日星期四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首楞严经云。持犯但束身。非身无所束。法句经云。戒性如虚空。持者为迷倒。何苦坚执事相。局念拘身。奚不放旷纵横。虚怀履道。
续答:故经云:“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阙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得慧。故云:赎常住命之重宝。(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45-246页
“尸罗不清净,三昧不现前。”是依大乘义林章引经中所说。谓戒行不清净,则身心不安稳,禅定不得成就也。所以寿公接着说:从定发慧,因事显理,若缺三昧,慧何由成?是知因戒得定,因定生慧。戒定慧生起次第,这是法尔因果,决定如是。如律中说到佛制戒的因缘,其中便有“令正法久住”。正法住世,即三宝住世不绝,故曰赎常住命之重宝。
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说: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戒律)。当知此则是汝等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此则略说持戒之相,戒是正顺解脱之本。因依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稳功德住处。。。至今以后,我诸弟子,辗转行之,则是如来法身常在而不灭也。
订阅:
博文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