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星期日

相宗纲要 ~ 菩萨种姓




问: 人有菩萨种姓云何而得知耶?
答: 有菩萨种姓者必定有六波罗蜜多种姓粗相。


问: 粗相云何?
答: 谓诸菩萨本性乐施。好赞劝施。 大财宝中心无耽着。 是则布施种姓之相也。作恶速悔,常行慈爱,凡所希求不以非法,常修福业,轻罪重怖, 善事好同, 恶事乐远,是则持戒种姓之相也。若被他害无返报心,他不陈谢亦不结恨, 是则忍辱种姓之相也。於所作事, 勇决乐为, 不生懈怠, 不自轻蔑, 是则精进种姓之相也。 好乐寂静, 爱慕出离,所作无忘, 思维法义,是则静虑种姓之相也。 其性聪慧, 有思择力,於善恶事知所简择, 是则般若种姓之相也。若见有此施等粗相盖缠轻微者。 定知即有菩萨种姓矣。



2010年1月19日星期二

禅宗公案 ~ 一切皆禅



  • 有一位雲水僧聽人傳說無相禪師禪道高妙,想和其辯論禪法,適逢禪師外出,侍者沙彌出來接待,道:「禪師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勞。」雲水僧道:「你年紀太小不行。」


  • 侍者沙彌道:「年齡雖小,智慧不小喔!」雲水僧一聽,覺得還不錯,使用手指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圓圈,雲水僧伸出一根指頭,侍者伸出五根指頭。雲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 雲水僧誠惶誠恐地跪了下來,頂禮三拜,掉頭就走。雲水僧心裏想:我用手比了個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問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攤開雙手,劃了個大圈,說有大海那麼大。我又伸出一指問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說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問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說三界就在眼裏。一個侍者尚且這麼高明,不知無相禪師的修行有多深,想想還是走為上策。


  • 後來,無相禪師回來,侍者就報告了上述的經過,道:「報告師父!不知為什麼,那位雲水僧知道我俗家是賣餅的,他用手比個小圈圈說,你家的餅只這麼一點大。我即攤開雙手說,有這麼大呢!他伸出一指說,一個一文錢嗎?我伸出五指說五文錢才能買一個。他又伸出三指說,三文錢可以嗎?我想太沒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認識貨,不想,他卻嚇得逃走了!」


  • 無相禪師聽後,說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侍者,你會嗎?」 侍者茫然,不知為對。


  • 佛法講究機緣,禪,就是機緣,你懂得,無時不禪,無處不禪,無人不禪,無事不禪。不懂,即使說得天花亂墜,也與禪無關。禪史中有趙州茶,雲門餅之說,此皆禪也,俗語云:講者無心,聽者有意,故無相禪師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禪也。

2010年1月16日星期六

劫难当前


1月14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名巴西驻海地维和工程兵(左)向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传递救援工具。
1月14日,在海地首都太子港,一名巴西驻海地维和工程兵(左)
向一名中国国际救援队员传递救援工具。


八八犹沥目, 又复海地劫,
年刚始无久, 重创现跟前,
悲号漫彻天, 闻者深悲怜,
小灾已堪耐, 何复三灾劫?
地板连本洲, 浩劫岂海地?
同处此娑婆, 谁人能幸免?

幸免者常慈, 复存者常悲,
法音流布所, 众生心安处。
愿诸佛护航, 疾速登彼岸,
愿众生除疑, 感应佛慈光。

谁闻圣言已, 当速成就己,
广宣佛教诲, 度众离三途,
莫等时空过, 又忘劫难苦,
莫待劫当前, 徒悔陷洪川。


在此为远赴海地参与救援工作的各国救护人员,献上最崇高的敬意!!祝愿他们在海地平安。愿佛菩萨守护并加持此不分国籍的慈悲行!!!

杨同学 顶礼 合十

最美好的一年


每一天 我练习 如何过的好一点

不停的试验 幸福的配方有那一些

爱过的经验 让我发现 宁愿先苦后甜

回到起点 我问自己对谁想念


我的昨天 来不及回想 已失去焦点

是一种错觉 还是我走的太快 太远

笑过得脸 哭过得眼 都埋在后花园

它将会陪着我走过花开花谢


我最美好的一年 即将要开始上演

流泪的情节是为了让快乐有理由出现

我最美好的一年 爱不再是一个含糊的预言

我可以想象一个画面 你们都在身边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禅宗公案 ~ 赵州石桥



  • 有一位和尚去拜訪在觀音寺的禪師,順便瞧瞧有名的石橋。


  • 和尚在觀音寺前看到一座石柱的獨木橋,可是那只是一座簡單的石柱橋。一進入觀音寺見到禪師,他馬上就問到有關石橋的事:「我聽說觀音寺有一座獨木橋很有名,可是我進來的時候,只看到一座簡陋的石柱橋啊。」


  • 「你只看到石柱橋啊。」「到底有名的觀音寺獨木橋在哪裡?是給人渡河用的嗎?」


  • 「觀音寺的獨木橋就是幫助迷惘眾生找到人生道路的橋,走獨木橋進來觀音寺,得到救贖後再走獨木橋勇敢地進入現實世界。有形的獨木橋幫助你過河,無形的觀音寺石橋可是默默在普渡眾生呢」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禅宗公案 ~ 不作不食



  • 百丈禪師常常與學生們一起勞動,鋤草、砍柴、掃地無所不作,直到八十高齡仍然勞作不休。


  • 學生們見他年紀大了,不堪勞作,勸他休息他又不肯,想了個法子把他的所有工具都藏了起來。


  • 這位大師當日沒有工作,也就沒有吃飯,第二天第三天依然如此。


  • 學生們無法可施,只好把工具放回了原處。這位大師又工作了,同時也開始吃東西。學生們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2010年1月5日星期二

禅宗公案 ~ 一与二


台湾太鲁阁国家公园的景观实在太美了, 喜悦笑容难掩饰!!
  • 在中國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師,時常辯論、鬥法。


  • 有一個道士向法印禪師說道:「你們佛教怎麼樣也比不上我們的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來』,也是 『一』,而我們道教講什麼東西都是『二』,可以說,『二』勝過你們的『一』,比方『乾坤』、『陰陽』,這都是『二』,實在說,『二』要比你們『一』高明。」


  • 法印禪師聽後,像是不解的問道:「真的嗎?你們的『二』真能勝過『一』嗎?」


  • 道士:「祇要你說『一』,我就能『二』,一定能勝過你們。」


  • 法印禪師就蹺起了一條腿來,慢慢的說道:「我現在豎起了一條腿,你能把兩條腿蹺起來嗎?」


  • 道士啞口無言了!

     

  • 佛教史上記載我國有三武一宗的教難,大都因為道士嫉恨佛教所引起。西洋有耶穌教的新舊之爭,印度有婆羅門教和回教之爭,佛教尚和平,但仍難免有道教之不相容,連一二都成為爭論主題,如法印禪師之方便機辯,亦禪之巧妙應用也。


2010年1月4日星期一

永遠要對父母說的十句話



常不轻@一心法华 ~


永遠要對父母說的十句話:

1.谢谢!谢谢!我会铭记于心,不敢忘事。

2.爸妈您们平安无事吗?哦。。有事,我会回来看您们,请放心。

3.纵然您们不懂,我会慢慢说千遍,万遍。。。,若今世不再说,恐怕没有机会了。

4.不要紧,虽然做错了,请放心,我会一生一世伴您们做下去。

5.您们那一套永远都是我最爱,不会过时的。

6.谢谢您们帮助我收拾房间,不要紧,东西找不到,我会慢慢找到的,因为我很久没有玩捉迷藏。

7.谢谢您们还知道我喜欢吃的食物。

8.这些剩余的食物我吃,这些食物对您们健康有益的,多吃一点。

9.谢谢您们时时刻刻在我身边提醒我。我爱您们。

10.这些东西我会好好收藏,因为它代表您们给我的回忆。

达摩祖师论集 ~ 吾性论



經云:不捨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於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於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於法,則法皆妄;若法逐於人,則法皆真。是以聖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眾生心生,則佛法滅;眾生心滅,則佛法生。心生則真法滅,心滅則真法生。已知一切法各各不相屬,是名得道人。知心不屬一切法,此人常在道場。迷時有罪,解時無罪。何以故?罪性空故。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何以故?罪無罪處所故。

經云:諸法無性,真用莫疑,疑即成罪。何以故?罪因疑惑而生。若作此解者,前世罪業即為消滅。迷時六識五陰皆是煩惱生死法,悟時六識五陰皆是涅槃無生死法。修道人不外求道。何以故?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迷時有佛有法,悟無佛無法。何以故:悟即是佛法。


2010年1月3日星期日

达摩祖师论集 ~ 吾性论




在太鲁阁国家公园燕子口遇到的可爱女孩 。。。


經云:平等法者,凡夫不能入,聖人不能行。平等法者,唯有大菩薩與諸佛如來行也。若見生異於死,動異於靜,皆名不平等。不見煩惱異於涅槃,是名平等。何以故?煩惱與涅槃,同一性空故。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涅槃者: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若一念心生,即入三界;一念心滅,即出三界。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凡言一法者:似破瓦石竹木無情之物。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何以故?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凡迷者:迷於悟,悟者:悟於迷。正見之人,知心空無,即超迷悟。無有迷悟,始名正解、正見。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於無,無者無於有,是名真見。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不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何以故?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心境相對,見生於中,若內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淨,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何以故?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夫正見者:非直見於見,亦乃見於不見。

真解者:非直解於解,亦乃解於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2010年1月2日星期六

达摩祖师论集 ~ 吾性论



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故經云:寂滅是菩提,滅諸相故。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經云: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不可以眼見,唯可以智知。若聞此法者,生一念信心,此人以發大乘超三界。

三界者: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經云:諸佛從本來,常處於三毒,長養於白法,而成於世尊。

三毒者:貪嗔癡也。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經云: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此人解佛語。

經云:五蘊窟宅名禪院。內照開解即大乘門,可不明哉。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若了此言者,行住坐臥皆禪定。知心是空,名為見佛。何以故?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於心,名為見佛。捨身不吝,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何以故?凡夫一向動,小乘一向定,謂出過凡夫小乘之坐禪。若作此會者,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後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何以故?為凡夫一向住此。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於此彼岸也。若見彼岸異於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平等法者中,不見凡夫異於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