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禅宗公案 ~ 芥纳须弥



  • 唐朝時代有一個很愛看書的人叫李勃,,認識他的人都叫他「李萬卷」。


  • 有一天去拜訪智尚和尚,他問智尚和尚:「我在佛書中曾經讀到『須彌山沒入芥子』這一句話。老實說,我有點搞不清楚,這麼一座大山如何裝進一顆小芥子中?請智尚師父開示。」


  • 「你書讀的多,懂的事也很多,大家都叫你『李萬卷』,請問你那一萬本書是如何裝進你的腦袋裡?請你告訴我。」「啊,這個嘛……」


  • 「道理是沒有形狀、沒有邊際、無所不在的。可以放在大水缸裡,也可以是一顆小種籽,只要你熟悉它。」

 

1 条评论:

常不轻@一心法华 说...

此是台湾行部分讲稿,

无记性三性之一。一切法可分为善、不善、无记等三性,无记即非善非不善者,因其不能记为善或恶,故称无记。或谓无记者因不能招感异熟果(善恶之果报),不能记异熟果,是故称为无记;但此种解释仅适用于有漏法,并非一般通说。成为无记之法,称‘无记法’;对此,成为善或不善之法,称‘有记法’。无记分为有覆无记与无覆无记二种。(一)有覆无记,以其无记,故不引生异熟果,但能覆圣道、蔽心性,故为不净者,例如上二界之烦恼,及欲界之烦恼如身见、边见俱属此。(二)无覆无记,又作净无记,即纯粹之无记,绝不覆圣道,蔽心性,故不属不净。欲界之无覆无记心分为四:(1)异熟无记,即指异熟生心、报生心。依前世业因招感果报之心。(2)威仪无记,又作威仪路无记。即威仪心、威仪路心。引起行住坐卧之威仪动作或缘此动作之心。(3)工巧无记,又作工巧处无记。即指工巧心、工巧处心。为身语工巧(工作、绘画、诗歌等)或缘此之心。(4)通果无记,又作变化无记。即指能变化心、变化心、通果心。起入定得神通自在作用之心。以上四无记更加自性无记(如山河大地之色香味触)与胜义无记(虚空及非择灭之二无为法),并有覆无记,合谓七无记。同时,唯识宗将所有之无记法分为如下四无记:能变无记(心、心所)、所变无记(色法与种子)、分位无记(不相应行法)与胜义无记等。成唯识论卷八称隐没无记性烦恼为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