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9日星期日

原諒



生命圓舞曲片尾~原諒

作曲:曹俊鴻 作詞:姚若龍

演唱:方季韋&關心


很抱歉現在才察覺
原來愛不代表了解
我對你的責備和埋怨
都變成妳心裡的結


很高興妳肯幫我去發現
每顆心都是一個世界
於是我能更靠近一點
看到你的另外一面


當我原諒妳曾給我的傷
我的悲痛也得到釋放
我想許多讓人流淚的人啊
其實心裡也很徬徨也很沮喪


當我原諒你曾讓我失望
我們臉上都有了陽光
我想許多冷漠倔強的人啊
其實是怕承認自己很需要愛


當我原諒你曾給我的傷
我們臉上都有了陽光


活在感恩的世界





因為他消除了你的業障 因為他教導了你應自立


因為他強化了你的能力 因為他助長了你的定慧

因為他們使你得到真正的幸福和快樂(所以要)

感激傷害你的人 感激欺騙你的人

感激鞭打你的人 感激遺棄你的人

感激絆倒你的人 感激斥責你的人

感激所有使你堅定成就的人


2009年11月19日星期四

禅宗公案 ~平常心是道



  • 有一天,趙州請教南泉「什麼是道」,南泉回答:「平常心是道」,趙州不解其意,繼續問之:「有目標可以遵循嗎?」南泉回答:「如果你有目標就會產生偏差。」


  • 趙州質疑地問:「沒有了目標會封閉所有的意念,怎麼看得到『道』呢?」普願南泉以馬祖道一的主張「平常心是道」來回覆趙州的提問,他說「道」不在知或不知的問題上打轉,因為知或不知都已經著了「物相」,知的相是妄覺,不知的相是麻木(註:這裡的『知』與『不知』是回應趙州問的『目標』,目標與知或不知都是物相的一種),而所謂的「平常心是道」是說在簡單樸實的日常生活中,體認到生命的真相,亦即馬祖禪風「不離生活的禪」之意。


  • 後來,有人請教趙州「什麼是道」時,趙州便請他去吃茶,道和茶有何相干呢?吃茶在禪院裡是件極為平常簡單不過的事情,不管什麼人來拜訪我趙州,我不分貴賤,都請他吃茶,來這裡的人就是以平常心來過生活,該吃飯就吃飯,該吃茶就吃茶,該睡覺就睡覺,如常的生活就是道,所以說,「茶」就是「道」。這則以茶喻道的公案就是著名的「吃茶去」,因而趙州也有「趙州茶」之稱。

2009年11月14日星期六

禅宗公案 ~ 坐禅成佛




  • 馬祖道一尚未悟道之前,就在懷讓禪師的門下學佛,他每天認真坐禪,希望自己可以早日領悟佛法。懷讓禪師看他天天坐禪,心中暗想一定得找機會為他開悟。


  • 有一天懷讓看到馬祖又在打坐,他看時機成熟便問馬祖:「你每天坐禪是為了什麼?」馬祖說:「我要成佛啊!」


  • 懷讓禪師笑笑,就到外面拿一塊磚頭在馬祖的面前拼命地磨呀磨的。馬祖覺得很奇怪,心想,禪師可能有什麼寓意,可是他看了半天還是想不通,便開口問禪師:「師父,你為什麼要磨磚?」「我要把它磨成鏡子呀。」


  • 馬祖皺眉,不解地說:「磚怎麼能磨成鏡子呢?」懷讓大笑說道:「既然磨磚不能成鏡,坐禪又怎能成佛呢?」


  • 馬祖立刻恭敬地問禪師:「請問禪師,坐禪不能成佛,如何才能成佛?」懷讓禪師接著說:「這個道理就好像車夫駕著牛車在路上走,車子不動了,你是要打車呢?還是打牛?」馬祖還是一臉疑狐。


  • 懷讓繼續說:「我看你從早到晚認真打坐,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是學坐禪,禪不是打坐就可以得到的;如果是學坐佛,佛沒有固定的形象,如果執著於表象,是找不到成佛之道的。想藉由打坐來成佛,便是扼殺佛。」


  • 馬祖一聽,恍然大悟。此後十年便跟隨著懷讓參悟禪道。馬祖道一後來離開懷讓,前往江西傳播心法,亦稱江西禪,故以「江西馬祖」聞名於世。他接引弟子百丈懷海,這條脈絡從南獄懷讓、馬祖道一到百丈懷海,脈脈相承,後來在百丈懷海之後分為兩大宗派──溈仰宗和臨濟宗,應驗了昔日一花開五葉的預言。

 

2009年11月11日星期三

禅宗公案 ~ 谁入地狱



  • 一個員外前來拜訪禪師,他很好奇和尚死後會到哪裡去。「禪師,出家人死後會哪裡去?」


  • 「做牛做馬啊。」員外相當驚訝,他以為出家人死後都能到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呢?」


  • 「接著就下地獄啊。」「怎麼可能?禪師您是有知識,熟知佛理的人啊,佛祖怎麼可能讓你下地獄。」


  • 「我不入地獄誰到地獄救你呢?佛就在任何地方等你發現,佛會在天堂,當然也會在地獄幫助需要祂的人啊。」

 

2009年11月10日星期二

禅宗公案 ~ 茶杯禪理



  • 有一次,一休小禪師在把玩師父最珍愛的杯子時,不小心將它摔破了。「慘了,要是被師父發現了,師父一定會把我打得屁股開花的。」


  • 說巧不巧,師父就在這個時候走進來了。一休小禪師急忙將破碎的杯子收到衣服內。突然,一休小禪師靈機一動,他問老禪師說:「師父,人為什麼都會死呢?」


  • 「生死在天地之間本來就是自然的事。世間萬物有生就有死,就像師父我也總有一天會圓寂的。」


  • 「那麼師父,你千萬別傷心,」一休小禪師拿出破碎的杯子:「你的茶杯壽終正寢了。」


2009年11月9日星期一

禅宗公案 ~ 米熟矣



  • 祖潛至碓坊,見師腰石舂米,語曰:「求道之人,當如是乎?」乃問曰:「米熟也未?」


  • 師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


  • 師即會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圍,不令人見,為說金剛經。


  •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師言下大悟,一切萬法,不離自性。遂啟祖言:


  •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
    何期自性,本不生滅;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無動搖;
    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掌握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别人。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把「快樂的鑰匙」,但我們卻常在不知不覺中把它交給別人掌管!

一位女士抱怨道:「我活得很不快樂,因為先生常出差不在家。」她把快樂的鑰匙放在先生手裡。一位媽媽說:「我的孩子不聽話,叫我很生氣!」她把快樂的鑰匙交在孩子手中。男人可能說:「上司不賞識我,所以我情緒低落。」這把鑰匙又被塞在老闆手裡。婆婆說:「我的媳婦不孝順,我真命苦!」年輕人從文具店走出來說:「老闆服務態度惡劣,真把我氣炸了!」

這些人都做了相同的決定就是讓別人來控制他的心情!

當我們容許別人掌控我們的情緒時,我們便覺得自己是個受害者,對現況無能為力,抱怨與憤怒成為我們唯一的選擇。我們開始怪罪他人,並且傳達一個訊息:「我這樣痛苦,都是你造成的,你要為我的痛苦負責!」此時我們就把這一項重大的責任,托付給周圍的人──即要求他們使我快樂。我們似乎承認自己無法掌控自己,只能可憐地任人擺佈。這樣的人使別人不喜歡接近,甚至望而生畏。

一個成熟的人能夠掌握住自己快樂的鑰匙,他不必期待別人使他快樂,反而能將快樂與幸福帶給別人。他情緒穩定,能為自己負責,和他在一起是種享受,而不是壓力。

修行人教我們要:作自己的主人,不要被環境、物欲左右; 聖經教我們要「常常喜樂,凡事包容,凡事感恩。」你的鑰匙在哪裡?在別人手中嗎?快去把它拿回來吧!

* * * * * * 快樂的源泉來自自己,而非他人! * * * * * *

2009年11月8日星期日

禅宗公案 ~ 需要修正吗?




  • 六祖第一次見到懷讓,劈頭就問:「你從哪裡來?」懷讓回答:「我來自嵩山。」惠能再問:「你帶來什麼東西?」懷讓一臉茫然,無言以對。惠能見他低頭不語,便說:你先在這裡住上幾天吧!


  • 經過了八年,他突然有所頓悟,便告訴惠能:「帶來的東西不可說,如果說它是個東西也不適當!」惠能笑說:「那還需要修正嗎?」


  • 懷讓胸有成竹地說:「要不要修正我不敢說,可是絕對不能污染。」惠能說:「你的說法完全正確,這個不被污染的東西就是佛菩薩要我們念茲在茲留心護持的。你的看法正好和我一樣。」


  • 惠能繼續說:「西天般若多羅曾預言,你的門下會出現一匹駿馬,超越眾人,稱雄天下,你牢記心上就好,不必多說。」


  • 懷讓當下立即心領神會,後來他待在惠能身邊服侍了十五年之久,等到他的佛法日益精練,就拜別惠能到南嶽發揚禪宗之法。


  • 懷讓到南嶽的般若寺宣揚禪法,世人稱他為「南嶽懷讓」,他的弟子馬祖道一和青原行思同時成為中晚唐最有影響力的禪僧。


2009年11月7日星期六

禅宗公案 ~ 芥纳须弥



  • 唐朝時代有一個很愛看書的人叫李勃,,認識他的人都叫他「李萬卷」。


  • 有一天去拜訪智尚和尚,他問智尚和尚:「我在佛書中曾經讀到『須彌山沒入芥子』這一句話。老實說,我有點搞不清楚,這麼一座大山如何裝進一顆小芥子中?請智尚師父開示。」


  • 「你書讀的多,懂的事也很多,大家都叫你『李萬卷』,請問你那一萬本書是如何裝進你的腦袋裡?請你告訴我。」「啊,這個嘛……」


  • 「道理是沒有形狀、沒有邊際、無所不在的。可以放在大水缸裡,也可以是一顆小種籽,只要你熟悉它。」

 

2009年11月6日星期五

禅宗公案 ~ 渡女过河



  • 坦山和尚與小和尚在大雨後出發。走到岸邊時,發現唯一的一座橋竟然被大水沖走了,河中滿是泥濘。岸邊站著一位穿著美麗衣裳的姑娘正愁無法過河。


  • 「我抱妳過去吧。」坦山和尚自告奮勇。「謝謝您啊。」


  • 他們平安的過河。一路上小和尚欲言又止,終於忍不住了:「大師兄,像我們出家人不是不可以親近女色嗎?你剛才為什麼要抱那位姑娘過河呢?」


  • 「啊,你還在想那件事啊,我都已經把那位姑娘放下了,難道你的心中還抱著她嗎?我只是幫助她,並沒有任何意思,倒是你,快把那位姑娘放下吧!」

 

2009年11月5日星期四

禅宗公案 ~ 一宿覺



  • 玄覺從小接觸佛教經典,尤其精通天台宗的法門,有一次他偶然讀了《維摩詰經》,對裡頭闡述的禪理有深刻的體悟。這時正好遇上曹溪來的玄策,兩人相談甚歡,他發現佛理和禪學十分相近,希望找人印證一下所學,玄策建議他去找惠能,玄覺便決定到曹溪參拜惠能。

  • 玄覺第一次見到惠能,竟然繞著他走了三圈,並震動一下手上的錫杖。惠能說:「出家人應該具備三千種威儀,八萬種戒條。你從哪裡來,為什麼這麼狂妄自大?」

  • 玄覺回答說:「人的生死只在一瞬之間,萬物變化太大了,我管不了那麼多了。」惠能說:「你為什麼不尋求無生的道理,來解脫無常給你的煩惱呢?」

  • 玄覺回答說:「大道本來就是無生無滅的,了悟與否也沒有快慢可言。」惠能拊掌大笑說:「你說的真是太好了。」

  • 玄覺這時才按照禮儀參拜惠能,不久,便向惠能告別。這時,惠能叫住他:「這麼快就要走了?」

  • 玄覺笑說:「我根本還沒有動,哪裡說得上快與不快?」惠能說:「誰知道你沒有動?」

  • 玄覺說:「是你的分別心造成的。」惠能稱讚玄覺說:「你已經十分明瞭無生的意義了。」

  • 玄覺說:「既然是無生,哪有意義可言?」惠能:「如果沒有意義,叫人如何認識、分別呢?」

  • 玄覺說:「分別本來就沒有意義的。」惠能說:「你說的沒錯。你就在這裡住上一宿再走吧!」

  • 於是玄覺就在曹溪住了一晚。當時人們就傳說這是玄覺和惠能的機緣,因此稱呼玄覺為「一宿覺」。

     

2009年11月4日星期三

達摩血脈論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

  

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槃。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却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2009年11月3日星期二

禅宗公案~迷途的学子



  • 有一個小和尚剛進入寺廟跟隨禪師修行,可是他的手腳不太乾淨,時常在香油錢箱中偷一點小錢,師兄弟們懷疑他很久了,只是找不到證據向師父告狀。有一天,他又重施故技,果然被躲在暗處的大師兄捉個正著。大師兄很生氣,抓著他去見禪師。


  • 「師父,這個小子偷拿香油錢被我親手捉到,你一定要好好處罰他。」「我願意原諒他。」禪師說。


  • 「不行,他三番兩次偷錢,只是我們沒有證據而已,這次好不容易捉到他,我們絕對不容許他污辱佛門。請師父把他逐出佛門。」大師兄說。其他弟子也附和說:「對,一定要趕走這個害群之馬,不然我們就離開這裡。」


  • 「你們都跟了我很久,早就明白是非道理,但他卻還是非不分,如果我們不幫助他,誰來幫助他;如果連佛家的慈悲心都不收容他,要他以後如何在社會容身?」

 

六道轮回~鬼道 





智情同学轻安,

欢迎您到此不落格浏览!!感恩您纠正我万圣节并非宗教节日!!谢谢。所问问题回答如下:

西方国家以基督教及天主教为两大宗教,在其圣经教义里,是无鬼论的,若有也皆是天使背叛上帝的魔鬼罢了。

若无宗教信仰的四方人,则随人云亦云模糊认识鬼, 就像认为人死后就会变成鬼魂,鬼魂借人体还魂等等。

而佛教里讲的鬼,则是六道里的鬼道。若作下品五逆十恶者,则感此道生。鬼的寿命很长,寿500 岁,人间一个月是他们的一天。也有云寿命不定,极长者七万岁。道众生的苦厄是 “恐怖饥渴” 他们常得不到饮食,处饥渴边缘。 其种类亦多差别,大至上可分为三种类:

(一)有福德者,称作多财鬼,像阎罗王, 城王,土地公, 妈祖, 王爷公之类,有很多信徒烧香祭祀。

(二)少福德者,称少财鬼,也能得到一点饮食,但是相当苦,别人丢下,他去拾取。

(三)无福德者, 既无财鬼,以不得饮食故言无财,也称饿鬼。他们或居海底,或近山林等不净处,乐少苦多而寿长劫远。以昔时贪嫉,欺诳于人,由此因缘,故堕饿鬼道。

除了饥饿之外,饿鬼的胆子很小,所以人怕鬼是不应该的,是错误的观念,实际上鬼怕人,他们常有恐怖的感觉。若您想更了解可参考 http://fodian.goodweb.cn/fodict.asp 佛教词典。里面有更多鬼道详细的分类。

感恩! 并祝学习愉快!!

杨同学 合十


2009年11月1日星期日

禅宗公案 ~ 古境未磨


  • 有道禪師當初行腳時,路過一間賣茶的茶坊,因為口渴,就順道進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店主一看是位雲水僧就熱忱招呼,並且問道:「禪師!辛苦了吧?喝茶嗎?」


  • 只見有道禪師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點一下頭,其他一句話也不說。店主似乎也是禪道高手,小心謹慎的說道:「想必您是一位禪道高深的禪師!禪師!小的有一個問題想請教您,如果您告訴我,我就供養您!如何?」


  • 有道禪師:「你問吧!」店主問道:「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很快的答道:「黑如漆。」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了以後如何?」有道禪師回答道:「照天照地。」


  • 店主不以為然,說道:「對不起!恕我不供養。」說著轉身就入店內去了。 有道禪師愣了一下,心想:「我數十年參禪,現在連個店主我都不如,可見其禪道之高了!」於是決下苦心閉門深修,以求開悟。


  • 三年後,有道禪師又出現在茶坊的門口。店主仍親切的招呼道:「呵!三年不見,仍想請教那句老話,『古鏡未磨時如何』?」


    有道禪師順口說道:「此去漢陽不遠。」店主再問道:「古鏡既磨後如何?」有道禪師再回答道:「黃鶴樓前鸚鵡洲。」


  • 店主聽後,誠懇的說道:「請禪師接受我的供養!」隨即轉身呼么道:「伙計!泡茶,泡茶,泡好茶!」


  • 古鏡有否磨過,有道禪師說未磨黑如漆,已磨照天照地。此古鏡喻我們自性,自性本自清淨,本不生減,本自朗照,何能分別未磨已磨。自性者在聖不增,在凡不減,故有道禪師未能認識如古鏡之自性,難怪吃不到茶。第二次回答古鏡未磨「此去漢陽不遠」;古鏡已磨,「黃鶴樓前鸚鵡洲」;即能認識自性當下即是,故有好茶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