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8日星期四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高僧传。昙策于道场中行忏。见七佛告曰。汝罪已灭。于贤劫中号普明佛。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2页

第七,引高僧传的事实为证。“七佛”。即过去庄严劫,有一千佛示现此界成佛,最后有三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现在贤劫,也有一千佛出世度生。最初是拘留孙佛,第二是拘那含牟尼佛,第三是迦叶佛,第四是释迦牟尼佛。合起来名为七佛。“号普明佛”,此是贤劫一千佛中的一佛。

2010年5月31日星期一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婆沙论云。若人于一时对十方佛前。代为一切众生修行五悔。其功德若有形量者。三千大千世界著不尽。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2页

第六,引阿毗达摩大毗婆沙论,略称婆沙论。此论有二百卷,唐.玄奘大师译,编在大正藏第二十七卷。“修行五悔”,在前面二谛并陈一科,所引智者大师的法华忏仪已说过,不再重述。著不尽,即大千世界不能容纳。

2010年5月26日星期三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论云: 菩萨忏悔,衔悲满目。况不蒙大圣,立斯赦法,抱罪守死,长劫受殃。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1-252页

第五,引大智度论为证。说明菩萨常行事忏,应发殷重心,感恩心。生难遭想,遇赦想。五内悲痛,忏往悔来,痛哭流涕。如受刑得赦,如囚系出狱。自念如不蒙诸佛菩萨(大圣),说此忏悔法门,接受我的悔过,那必无法灭除罪业(抱罪),为罪业所系而轮回生死(守死),久经长劫,受苦无穷(受殃)。今遇知识,得闻此忏悔甘露之门,可得起死回生,怎不感恩欣庆,常行忏悔呢!

2010年5月23日星期日

万善同归集卷(二)性相融即



问:空即罪性。业本真如。取相增瑕。如何忏悔。

续答:大集经云。百年垢衣可于一日浣令鲜净。如是百劫中所集诸不善业。以佛法力故善顺思惟。可于一日一时尽能消灭。又经云。然诸福中。忏悔为最。除大障故。获大善故。(待续)

万善同归集讲义 释性梵著述 第250页

第四,引大集经为证。此经共六十卷,编在大正藏第十三卷。所引经文,如文易解。除大障获大善,后面引有僧史事实证明。